【解答】焊炬应符合《等压式焊炬、割炬》(JB/T794―1999),《射吸式焊炬》(JBT6969一1993)的要求。目前国内广泛应用射吸式焊炬,其使用安全主要内容如下。
(1)使用前对射吸式焊炬应先检查射吸性能。方法是:先接上氧气管,通人1~4个表压的氧气,不接乙炔管,打开氧气阀和乙炔阀,用手指按在乙炔进气管接头上,若感到内部有足够的吸力,则表明射吸能力正常;若没有吸力,甚至氧气从此流出,则说明没有射吸能力,必须检修后才能使用。对等压式焊炬应检查其气体通路有无堵塞现象。
(2)在使用前还应检查焊嘴和各气阀处有无泄漏现象。方法是:关紧各气阀,将焊炬插入水中,然后分别通人氧气和乙炔,如水中不出现气泡,就证明气密性良好。
以上两种检查在使用过程中也应经常进行。
(3)焊炬的各气体通道都不得沾染油脂,以防止氧气遇油脂燃烧和爆炸。同时焊嘴的配合面不得碰伤,防止漏气而影响使用。
(4)经检查合格后,才能点火。点火时先开乙炔手轮,点燃乙炔立即开启氧气调节阀手轮调节火焰。这种点火方法和先开氧气后开乙炔的方法比较起来具有下列优点:可避免点火时的鸣爆现象,容易发现焊炬是否有堵塞等疵病,火焰由弱逐渐变强,火焰燃烧较平稳等。其缺点是刚点火时冒黑烟影响环境卫生。也可以在点火时先把氧气调节手轮稍微开启,再开启乙炔调节手轮并立即点火。此方法可消除冒黑烟的缺点,但焊炬一旦有堵塞时氧气有可能进入乙炔通道形成回火条件。从安全操作要求,建议采用前面一种点火方法。对于作业空间狭小,通风不良而又几把焊炬同时施焊时,为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也可以采用后一种点火方法。
(5)停止使用时,先关乙炔手轮,后关氧气手轮,以防止火焰回烧和产生黑烟。焊工在操作中如发现乙炔和氧气压力或流量发生变化,不能满足工作要求需作调整时,必须停焊,熄灭火焰,待处理后重新点火。禁止带火焰进行调整处理,防止因发生器压力和流量的波动引起回火。
(6)停止使用后,焊炬应挂在适当的地方,或拆下胶管并将焊炬存放在工具箱内,禁止为工作方便而不卸下胶管,将焊炬、胶管和气源作永久性连接。
回火是焊接火焰自焊炬向乙炔导管及乙炔气瓶、发生器等回窜的现象。其特征:一是火焰突然熄灭;二是焊炬内发出急速的嘶嘶声。
使用焊炬时应当注意尽可能防止产生回火。引起回火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由于熔融金属的飞溅物,碳质微粒及乙炔的杂质等堵塞焊嘴或气体通道。
②焊嘴过热,混合气体受热膨胀,压力增高,流动阻力增大;焊嘴温度超过400℃时,部分混合气体即在焊嘴内自燃。
③焊嘴过分接近熔融金属,焊嘴喷孔附近的压力增大,混合气体流动不通畅。
④胶管受压、阻塞或打折等,致使气体压力降低。
上述四种原因造成混合气体的流动速度低于燃烧速度而发生回火。
如果操作中发生回火,应急速关闭氧气调节手轮再关闭乙炔调节手轮。待回火熄灭后,将焊嘴放入水中冷却,然后打开氧气吹除焊炬内的烟灰,再重新点火。此外,在紧急情况下可将焊炬上的乙炔胶管拔下来。所以,一般要求氧气胶管必须与焊炬连接牢固,而乙炔胶管与焊炬接头连接以不漏气并容易接上或拔下为准。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相关阅读】
气割作业危险源控制
正在现场实施气割作业的焊工
气割作业广泛应用在工厂、建筑、矿山、冶金等诸多方面,作为特种作业的一部分,气割作业的规范化关系到使用者和使用环境的安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因使用不当造成的事故经常给生产经营单位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气割作业危险源分析与辨识,规范气割作业安全管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危险源分析
气割作业是指使用氧气和乙炔的混合气体,产生大约3000℃的高温,对钢材料进行加热并用高压氧射流进行吹扫,实现气割的目的。在实施气割作业时,应先开启割枪上的乙炔开关,然后开混合气体开关,并对混合气体进行调整,达到乙炔完全燃烧,用高温的火焰对材料进行加工。
气割作业的主要危险源可分为作业人员错误操作、瓶体保存不当和作业人员资质不够3种类型。
1.作业人员的错误操作
(1)作业前未进行设备检查
瓶体、瓶阀、割枪、气带、压力表、支撑装置等基础安全设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第一设施条件,因此,在施工作业前对设施开展安全检查是防范事故发生的必要手段。
(2) 乙炔未安装回火器
作业中配备回火器,是防止乙炔回火、气瓶爆炸的硬件措施。在使用中,有的乙炔瓶未安装回火器,或者回火器老化,急剧燃烧的乙炔混合气体会在高压氧气的推动下把火源推回到乙炔瓶内,导致事故发生。
(3) 作业中开关瓶阀动作过猛
施工时操作人员如果开关气瓶用力过猛,高压的气体流经过瓶口时产生静电,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4)使用有油污手套进行作业
焊工作业不规范,用带有油污的手套直接开关气瓶,由于静电的作用,油脂类的手套和可燃性气体相接触,是诱发火灾事故原因之一。
2.瓶体储存、放置、搬运时的问题
(1)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安全距离不够
在使用中,氧气瓶和乙炔瓶之间应保持5m以上的安全距离,这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安全措施。在检修或施工作业中,施工人员图省事或者侥幸心理作怪,使用的气瓶没有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导致事故发生。
(2)乙炔瓶没有直立存放
工作中,乙炔气瓶中的乙炔会不断从丙酮溶液中分解。如果将乙炔瓶躺倒使用,丙酮溶液会随着气瓶的瓶嘴泄漏,引起燃烧爆炸事故。在使用时,要对乙炔瓶直立存放,并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
(3)未对气瓶采取防晒措施
由于夏季环境温度过高,进行气割作业时,特别是在室外进行的作业,气瓶要有防暴晒措施,防止气瓶因暴晒造成压力升高而发生爆炸。
(4) 搬运气瓶时不规范
因未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搬运,让乙炔瓶在地上滚动造成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在运输或者搬运时要用专用的小车进行,在瓶体下垫上木条以防止产生静电。
3.作业人员资质不够
气割作业属于特种作业的范围,按照《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进行特种作业。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为了赶工期或者作业人员的素质低下,操作者没有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现象时有发生。
乙炔瓶在使用前压力表和回火器安装齐全,并有防倾倒措施
危险源控制对策
1.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作业人员是现场作业危险源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做好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作业安全技能。培训活动要针对焊工作业的特点开展,内容可涉及焊工作业安全常识、气瓶使用安全规程、氧气和乙炔使用规范。通过意识和技能的提高,让操作特种设备的人员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培养特种作业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
2.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
施工前开展安全检查,从人、设备、环境、工器具方面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活动。必要时采用专用的工器具进行检查和评估,按照检查项目制定检查表,建立专用检查记录,专人负责。
首先,应按照危险用品使用规定,检查瓶体本身是否带有产品合格证和安全技术说明书等事项;检查气瓶及其附件的安全性,内容包括瓶口、瓶阀、瓶身有无缺陷,气瓶的防倒措施是否落实;检查氧气瓶的放置是否规范,检查乙炔气瓶回火器的安全性,保证回火器灵活好用;安装回火器时要注意回火器的安装方向,不能接反;检查工作环境和地面,是否存在油脂类物品和易燃性物品;对氧气和乙炔管以及各连接部分进行检查,看其是否老化或者泄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查仪表是否灵活好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仪表安装应对仪表进行充压试验,保证指针灵活好用;对所使用的割枪进行安全性检查,检查各种开关是否灵活、枪体是否泄漏、枪嘴是否畅通、把手是否好用;检查割枪和气带的连接部位,保证紧固。
操作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取得岗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现场工作时要做到持证上岗,禁止无证人员从事气割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劳防用品穿戴齐全,并按要求配备适合焊工用的手套及护目镜;确保工作环境内无影响作业的其他作业活动。
除此以外,还应该规范操作行为,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火星的飞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保证火源和气瓶间足够的安全距离。作业结束后要对施工现场开展安全检查,对施工作业所留的火险隐患及时消除。
3.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认真落实好联保互保制度,作业时在现场设立安全监护人和项目负责人。明确相关责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作业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跟踪落实检查和规范。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开展特种作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培训教育,从事故案例、操作标准化等方面学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丰富员工安全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乙炔瓶贴有产品合格证和安全技术说明书
作业前开展好危险源辨识活动,根据危险源辨识要求,从人、设备、环境方面制定作业规范,全面查找危险源,并用科学的方法对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评分判定,制定详细的整改措施方案,消除工作前、工作中和工作后产生的隐患;办理清理检修工作票据,切断检修区域和生产区域的管道物料,做到安全检修;明确检修区域和检修部位及工作环境。做好安全确认活动;现场设立安全警戒线,设定工作区域和检修区域。无关人员禁止入内;现场配备消防器材和灭火用品,操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现场急救办法,开展应急预案演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