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太阳正盛,作物工作室在一个新建的创意园区内,沿途见到园区有店家把巨大的白瓷做的嫦娥摆在橱窗里,背景则是巨幅的古斯塔夫·克林姆的《吻》,还有淘宝商家在夏末的烈日下拍摄秋冬产品目录。作物木艺空间在二楼,工作室空旷又清爽,展现出另一种审美情趣,似乎进门的瞬间就转换了一个世界,虽然在同一个园区内。身材极其消瘦的朱力戴着牛仔软帽慢慢地走进来,帽子的存在让他有理由回避陌生人的注视。在香烟的帮助下,他开始尝试聊聊天,聊了一段时间后,他说了实话,他不想对着陌生人做采访,他想在工作室里研发新课程,就是仔细研究如何做出更多有趣有意思的木工小件。
▲ 整个采访过程中,朱力一直在雕琢他的木勺。
作物木艺空间是今年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创始人就两个人,朱力和老友雷雨。大约因为这个空间有着新颖的概念,人们对他们充满好奇。近期,他们还受邀参加了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展品是朱力受到日本装置艺术家原田和明的启发而制作的一只飞不起来的拙鸟。那么作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这大概是一种都市生活新样本。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人们总希望尝试更多,平日上班做事,下班后或周末则去尝试自己感兴趣但又是零基础的事情,比如画画,比如做蛋糕,比如做木工 …… 作物就是这样一个满足零基础的素人心愿的地方,它是厂房改建的工作室,工作间有齐全的大大小小的木工工具。目前,作物提供三个简单的木工课程,老师带领零基础的木工爱好者制作勺子、砧板和榫卯木盒。我们去的那天,有个上过勺子课程的年轻爸爸过来租借了工作室,准备亲手再给太太和孩子各做一把勺子,还遇到几个第一次来上木工课程的时髦短发女孩们,其中一个临时变了主意,想要给自己做一个砧板。
▲ 作物工作室的围兜,牛仔面料上印有标志。
▲ 各式各样的碎木条可以用来做拼木作品。
机器开动起来时,发出颇具威慑力的轰鸣声。朱力的搭档雷雨正在指导学生使用机器,朱力认为:基本上越害怕就会越小心,不害怕倒可能出危险。问题都是出在你最放松的时候。雷雨是朱力的发小,两人初中时就认识了。雷雨曾在高科技行业工作多年,因为爱好接触木工手作,曾专门跑去北京学习木匠技术,后来加入迪士尼作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木制品艺术指导,负责迪士尼乐园所有木制品的艺术加工。作物是两人一拍即合的产物 两个喜欢手工艺,喜欢安静研究的人决定在上海做一个呼朋唤友的空间,大家来学基本技艺,或者用这个空间里的工作搞点创作。
朱力认为自己不是守艺人,在他的理解中,有艺可守是技术与美感的结合,是几代人的事情:东西所沉淀出来的美感,是结合到技术本身的美感。现在中国被肢解开了,要么是一个纯技术的东西,要么就是一个纯商业的思维。这只是刚开始,真的需要时间检验,但是总比不做好。同时,朱力所以理解的手艺是渗透到真正的技术内部去,而不是用手工艺做点缀,这需要有设计能力,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沉淀、去做这件事情。
做木工是朱力生活里的又一次尝试。他是温州人,曾在浙江传媒学院就读于影视广告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也曾尝试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半年后就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应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搞些创作,比如画画和摄影。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六年,2009年他决定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就选择了一个他觉得门槛最低的事情,在淘宝开设服装店。从最初的购买现成服装到尝试自己设计找人打版,从尝试做自己的品牌到后来做类似网上买手店。福禄商店成为一个口口相传的招牌店。2014年3月,朱力将店面转手,他觉得非服装设计科班出生的自己无法在剪裁上有准确的表述,无法淋漓展现心中所思。木工是他一直感兴趣的事情,没有经济压力后,他开始大量购买工具,耐心专研木工技术。
木工让朱力觉得这是自己能掌控的表达方式,他觉得木工并不是门槛很高的事情,有耐心有工具就可以开始。在反复的专研中朱力找到乐趣,不过他没有给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做下去,直到做厌了为止。
▲ 朱力手工做的拼木装饰板。
▲ 传统机制原理做成的木头鸟玩具。
▲ 仿古的木盘,均由手工打磨削制。
从杭州到上海,朱力和发小雷雨成为都市里的新一代手艺人,他们尝试把美感与手工技术结合起来。正如《造物有灵且美》一书中所提及的理念那样:好用就是艺术感,而这需要手艺人从心底享受制作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