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教训,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
1982年,日本政府跟产业界决定联合搞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希望能够开辟一个超级计算的新纪元,列出很多目标。但是在1982年,微处理器的发明已经革命性改变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发模式,由于其功能都集中在微处理器上,芯片的设计变得非常重要,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成本可以变得非常低廉。这时计算机研发的重点和难点实际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整台计算机的设计制造转变为关键的微处理器或CPU的设计和制造。一直到今天可以看到,微处理器和CPU的设计和制造不仅成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技术,而且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当中最为核心的技术。
日本历时10年,花了将近4亿美元的“第五代计算机项目”追逐的目标也失去意义,并且“无疾而终”。“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实际上是在第三代、第四代计算机发展史上进行惯性思维,缺乏创新思维的结果。没有注意到1971年微处理器发展之后的十年,计算机的发展模式已经在酝酿革命性的转变。第四代计算机之后真正起得来的是微机,换句话说是微处理器。
第三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例子是IBM向服务业的转型。
我在国内听专家说IBM怎么样好,由一个硬件制造商成功地向服务业的转型。我们要看到IBM从硬件制造商向服务业转型背后有它言不由衷的痛苦。
IBM于1911年在美国纽约州中南部的一个小镇注册,1924年2月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960年代,IBM是美国八大电脑公司中最大的公司。IBM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电脑公司。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1992会计年度亏损49.7亿美元,是当时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大的公司年度亏损。所以,由于这次损失,IBM的经营活动才发生重大变化,宣布将重点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IBM是怎么实现这个转变的呢?2002年,IBM通过收购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把这家咨询公司的长处和IBM在计算机方面的长处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做企业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以及软件,以及硬件和高价值的芯片技术公司。IBM实现了向服务业的转型,这样说是对的,但也不是全对。为什么这样?是因为IBM错失了微处理技术和微机发展的机遇,IBM一直是计算机产业的龙头老大,IBM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处理器的发明和IBM对于形势的误判导致了主机时代计算机产业的龙头老大IBM最后不得不退出个人计算机市场。错误的误判在什么地方?因为IBM原来卖的主机至少是几十万美元一台,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可是当时一台微机才卖两千块钱,IBM觉得这种小钱不值得做,看不起微机,看不上微处理器,后来就没有做。英特尔公司从此替代了IBM,成为计算机制造业的龙头老大。不管是微机、超级计算机、超超级计算机还是离不开微处理芯片。这也说明充分把握技术发展大趋势的重要性,以及惯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怎么样影响一个企业的成败。如果IBM当初不买Pricewaterhouse Coopers,可能IBM今天就被淘汰了。当时美国有八大电脑公司,我们现在都听不到了,就是因为换代把他们都换掉了。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三网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现有技术的延伸,不是现在简单的在同一个网络上(凑合地)同时实现或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的问题,不是现有技术的简单延伸。其中蕴含着重大的技术变革,也充满了各种创新的机会。如果我们还是按照现有的技术进行惯性思维,后面可能会吃大亏。
什么是发展“三网融合”的惯性思维?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值得我们有关的决策部门和产业界认真考虑,那就是要从“三网融合”的本质上去认识它的问题。
“三网融合”实际上是三大技术基础:第一,数字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由于只有数字化才有可能充分利用许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所有成果。换句话讲,与其我们说一台数字电视机,与其叫它电视机,不如叫它计算机,因为它的功能更大程度上是一台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能力。第二,光纤技术。因为只有基于光纤的电子通信网络才能满足“三网融合”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第三,基于IP。只有基于IP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已经取得的技术成就,构造和实现多对多的、极为简便的电子通信网。
“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包括五点:第一,基于IP。第二,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服务。第三,具有QoS保证的能力。第三,实现传输业务与底层传输技术的分离。第五,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运营商和实现多种电信服务业务对用户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等等。实际上发展三网融合,包括发展下一代网络的思路要结合起来。
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
实际上三网融合在技术上不应该是一个主要的障碍,而在管理上确实是有很多障碍。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很多政策,其中有三个比较主要的政策:第一,广义电信的政策。第二,市场开放政策。第三,承载与内容管制分离的政策。
“广义电信”政策。
要改变传统的、按照信息(业务)物理属性对电信网络进行分类的方法,将各种电信信号的传输管制纳入统一的、综合管制的框架。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例子。
“市场准入”政策。
传统电信与有线电视业务市场相互开放,允许双向进入。
“承载与内容管制分离”政策。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政策,把传输网络的管理和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要分开,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日本等很多国家也都有很多做法,像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等,趋势很清楚。“承载与内容管制分离”在中国实践也证明可行。上海模式,上海文广和上海电信合作开展IPTV业务。上海文广主要负责内容集成、管理、播控、用户终端等环节。上海电信主要负责IPTV内容的传输,包括电子节目指南、流媒体缓存、内容流媒体缓存与分发、ITTV认证代理、用户计费、收费等。合作得很好,现在双方共同开发新业务,共同进行市场营销和拓展,没有出现安全问题。哈尔滨模式是网通公司负责IPTV内容传输(包括将上海文广编辑的内容由上海经卫星传送至哈尔滨,再由哈尔滨网通电信网络向用户传送)和后台传输管理系统,满足节目传输和网络监控需求;上海文广集团则不仅负责内容集成、电子节目指南制作与设计、版权管理、用户管理等内容管控环节。哈尔滨网通大楼里专门设立一个播控系统和播出监控室,按照广电总局规定对播出内容进行实时监控,与一般电视节目的播出监控完全相同。所以,播出的稳定性和信息内容的安全性都得到了保证。证明承载与内容管制分离在实践当中是可行的。所以,把承载和内容管制分离是一个大的趋势,它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更好地体现管理的趋势。
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是从工业化时代就开始形成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承载与内容管制分离”实际上也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一种体现。所以,衷心的希望做承载跟做内容的能够团结起来,共谋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其实也不见得做网络就很高贵,或者做内容的就低人一等,实际上将来中国内容产业的发展,一旦“三网融合”走通了以后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全国几亿人每天看一小时的电视节目,收费不要多,只要收一块钱,一天就是几个亿。所以,它完全有可能是几千亿的产业,全国有可能形成几十个大的内容产业集团,专门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容服务。所以,内容产业这一块实际上还是很有前途的。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