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的《网络团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报告》指出,网络团购急剧发展,六成以上团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由此引发的各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层出不穷。调查发现,团购行业普遍存在夸大宣传、虚标原价、不开发票及服务品质打折的行业潜规则。
潜规则
1
夸大宣传
虚标原价
团购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莫过于可以用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原本高昂费用的物品或服务。在西安某团购网上,原价358元的家居酒店,2.5折后的团购价仅为88元。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快捷酒店报价在120~200元左右,这个标价358元的酒店平时价格真的就这么高吗?
“原价虚高的情况已成秘而不宣的规则了,通常标原价是很随意的,只要价格不是太离谱就可以。唯一需要上心的地方就是标折扣,折扣标得低卖得可能就好。”业内人士陈先生表示,团购网站的业务人员在和商家的协商过程中,通常不会追究商家所提供的原价是否真实,更在意的是折扣后价格能不能与原价形成强烈对比,往往打折力度越大,对消费者的冲击力则越强,团购的数量和业绩会越佳。
潜规则
2
团购人数“注水”
成惯例
经常团购的消费者通常会发现一个怪现象,有些团购商品折扣后的价格并不是特别优惠,但往往还是会有大批下订单的消费人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虚报团购人数已成为不规范团购网站吸引商户与消费者的“惯例”。
业内人士陈先生举例说:标价99元的写真套餐,网站要求保证10天内的营业额达到5万。这样总共需要卖出501份套餐,每天至少卖出50份。而根据以往的销售规律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影楼自己“反包销”,也就是影楼每天自己花钱买够50份该产品,将购买人数“刷”上去。而这部分费用,团购网站会根据系统记录,在产品下线后再返还给商家。“反包销”现在已经成了团购行业内的惯例,消费者始终处于被蒙蔽状态。
潜规则
3
服务质量严重打折
市民王女士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上月我跟3个同事团购了一份原价688元、团购价98元的韩式烧烤套餐。可实际上桌的菜量比平时正价消费时少了一多半,与网页的介绍根本不符。”
据陈先生介绍,由于团购消费的特殊性,使消费者极容易受到图片和文字的诱导。许多团购网的团购价低至原价的1~3折,而受低价诱惑的消费者极易忽略店商经营成本和过度优惠间的矛盾。此外,一些代金券、优惠券之类的团购项目其实是团购网站以“零成本”从商家处获取的,因此消费者在实际消费时,很难享受到如前期宣传等同的质量和服务。
潜规则
4
团购消费发票难要
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了自己用团购券在实体店消费后店方拒开发票的现象。
不开发票现已成为大多数团购网、商家乃至消费者都默认的行业潜规则。对于这一点,陈先生认为低价格、高成本是导致“网购无发票”现象泛滥的主因。“由于团购的折扣力度本来就很大,无形间使商家的利润大幅‘缩水’,许多商家为打广告、做宣传甚至将商品价格压低至亏本的程度,因此,店商都希望用‘不开发票’的方式尽可能地逃税,减小支出成本”。
潜规则
5
盲目接单
忽略接待能力
上月,市民小李在某网站团购了一份私房火锅,预约了三五次都没约上。后来,他亲自去了店里一趟,眼前所见令他更为不满:“其实就是一套商品房改装的私房菜餐厅,总面积才几十平方米,连10张桌子都摆不下,可团购网站显示已经团出去四五百份,难怪那么难约。”此外,预约已排满、在饭店门口长久等候、在电影院门口排长队兑换影票……有过类似经历的市民不占少数。
据了解,团购网站工作人员的提成往往是按照订单生成的数量决定的,这就造成他们只关注哪家店商的底价更低,价格更吸引消费者。实体店面积的大小、服务人员的数量等接待能力的因素不会被切实考虑,因此,商家接待能力不足便成为消费者投诉中的另一原因。
支招
预防团购潜规则
消费者在团购时如何避免这些潜规则带来的权益侵害呢?
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了解欲购商品的名称、种类、数量、质量、品牌、产地、价格、运费、配送方式、支付形式、退换货方式及性能等,同时了解商家的资质、信誉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若价格和商场的同类商品相差悬殊,就要提高警惕,不要贪图便宜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其次,选择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网站和销售商,看清相关网站是否有联系方式,是否公示ICP备案号和电子营业执照等信息。此外,在付款方式上尽量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中介付款或货到验货后付款。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发现所买商品为假冒伪劣时,可以对购买商品或服务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聊天或电话的方式予以确认,然后保留聊天记录和电话录音、短信留言等订货单据。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