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f365.com 2007年4月26日09:13 合肥晚报
●钱夙伟
像古人一样蓄着长至胸口的“飘飘美髯”,终年身着长马褂,使用老式怀表,与史书、古文、铜钱为伴……在宁波,22岁的杨心珉连续4年以如此形象行走高中、大学校园中,拥有绝对的“回头率”。这名热爱中国文化的大学生说,这样可以唤回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记忆。
22岁的青年,如此执著于传统文化,特立独行,超然物外,不为世风所移,这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与史书、古文、铜钱为伴,倘佯于艰涩的文字,青灯黄卷,寒窗冷凳,远离劲歌热舞、好莱坞大片、电子游戏、博客超女之类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文化,不仅枯燥寂寞,以后也肯定不可能指望有丰厚的回报,因此,这其实是选择清苦,选择献身。
显然,与同龄人狂热于哈韩哈日,热衷于包装炒作,沉浸于喧嚣,追逐于浮躁,杨心珉无疑是一个“另类”,但这却是一个出类拔萃、清新脱俗、让人眼前一亮的“另类”。弘扬传统文化,其实多么需要如此的特立独行,否则,传统文化的后继无人,乃至湮没失传,并非危言耸听。
杨心珉本来根本不应成为“另类”,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立世之本,本应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服饰乃至修饰,当然是最为具体化的载体,因此,即使穿一袭飘逸长衫、着一双圆口布鞋,在西装革履、时尚装扮的潮流中,也应该不是异样的风景。在钱钟书《围城》那个年代,校园里的莘莘学子,穿西装风流倜傥,穿长衫斯文儒雅,何等的兼容和谐,何以在多元文化包容的今天,倒反而要被视为“老学究”而招来异样的眼光?
杨心珉特立独行的“另类”风采,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希望。其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固然需要这样的“另类”,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点传统文化的滋润,这样的“另类”也是多多益善。尤其于如今的校园,从人文精神的缺失,譬如大学成了追名逐利的职业培训所,到语言文字的贫乏,譬如一名中学生一篇600字的作文中竟有72个“死了”,都亟须传统文化的“补血”。可惜的是,杨心珉不仅今天,或许今后仍将是校园中的稀缺资源,唯其如此,我要为他的特立独行大声喝彩。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