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2东北网评东北时评
钱夙伟
20天来,重庆南岸区弹子石正街117号的张成杰怕回家吃饭——年迈的父母为灾区捐款掏空了家底,每月定额的生活费所剩无几,一家人只好天天吃藤菜。
地震以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实在是太多太多,但这两个年迈的老人为捐款不惜掏空家底的故事,令人心头又一次的被强烈振憾。
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庭啊。张成杰42岁,因视力、肢体残疾,一直与父母同住。父亲张国清82岁,母亲朱宗国73岁,二老的退休金共有两千多元,加上负担孙女(另一去世儿子张成士的女儿)的生活,一家人生活拮据。本来,他们并没有多少捐款的能力。
然而,他们却是真正的倾囊相助,不仅一下子捐出了1000元生活费,还把这个家庭所有的积蓄两千元存款全部捐出。这于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汶川地震后,张国清夫妇每天看电视直播以泪洗面。出于同胞的手足之情,出于同处一个大家庭的牵挂,自然要竭尽全力地帮上一把,尽管自己也很困难,但“我们有吃有住,虽差点,但比灾区群众强。”这是如此自然,却又多么真挚的情感。
这更是出于对社会的感恩图报,出于一种公民意识。张国清得了十多年白内障,因无钱医治,痛苦不堪。2002年,国家“健康快车”活动让张国清免费手术后重获光明。于是他说,“我有困难时,国家帮了我,国家有难,我也该尽点力。”显然,于这位老人,在享受公民权利的时候,时时不忘自己的义务。
现在,为补上生活费缺口,这个家庭每天只买两把1元一把的藤菜,中午和晚上都炒藤菜吃,“还要留几根第二天早上煮面”。如此艰难,不仅让人心酸,也让人忧虑,如张成杰所说,“再这样吃下去,我担心两个老人的身体吃不消。”
据报道,这个家庭的捐款,是“社区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而这个家庭,本来却是应该受到社区照顾的家庭。那么,当这个家庭因为帮助灾区而处于生活困难之中,有关方面,譬如所在的社区,是否也及时地给予一点反哺?
因为,灾区人民固然需要帮助,但却不忍帮助自己的人受苦,而让所有的好人不因为做好事而受苦,也是社会的责任。唯有如此,人际间的关爱,才会有良性循环,公民意识的成长,才有坚实的土壤。
掏光家底捐款 社区应予反哺
2008-6-12法制晚报(北京)
钱夙伟
张成杰因残疾一直与父母同住,其父张国清82岁,其母朱宗国73岁,均是退休工人,二老的退休金共有两千多元,加上负担孙女(另一去世儿子的女儿)的生活,一家人生活拮据。
汶川地震后,张国清夫妇每天看电视直播以泪洗面,并把1000元生活费和2000元存款捐给灾区。捐款后,他们家每天买菜只花两元钱。张国清说:“我们有吃有住,虽差点,但比灾区群众强。”(据《重庆晚报》)
据报道,这个家庭的捐款,是“社区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而这个家庭,本来却是应该受到社区照顾的家庭。那么,当这个家庭因为帮助灾区而处于生活困难之中,有关方面,譬如所在的社区,是否应该及时地给予一点反哺?
灾区人民固然需要帮助,但却不忍看到帮助自己的人受苦,而让所有的好人不因为做好事而受苦,也是社会的责任。唯有如此,人际间的关爱,才会有良性循环,公民意识的成长,才会有坚实的土壤。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