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88号杂谈:
2013年03月02日光明日报
浙江湖州 钱夙伟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这样的毁灭,是以保护的名义,拆真古董而建假古董,且不说这当中将产生多少“真金白银”的GDP,还因为一座新建的博物馆,而多了一个给官员脸上贴金的面子工程。让人担忧的是,如此以保护的名义破坏,正在成为目前非遗的一个普遍性的危机。据称这是因为,“主要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之后,“很多地方并没有贯彻这部法律”,“没有关注非遗的真实性、传承性,有时候会急于把非遗项目商业化”。显然,化解非遗的这一危机,还在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威慑力,而从根本上说,是官员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
非遗危机:以保护名义的破坏
2013年3月1日陕西日报
◆钱夙伟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做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这座百年老油坊历经清末到民国的战火硝烟,“油坊设备很古老,是清朝洋务运动后期光绪年间遗留下的工业文化遗产。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们用传统的工艺榨油,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极为罕有、极为濒危的古老技艺。它还是一个活态存在,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其价值弥足珍贵。
正因如此,2008年,沣峪口老油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承包老油坊的村民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本来,这应该值得庆幸,因为“非遗”的“身份”,老油坊“就能一直‘活’下去。”
却不料,老油坊竟然反而因此毁灭。当然,这样的毁灭,是以保护的名义。也就是建一座博物馆,实际上,也就是在拆除的老油坊废墟之上,新建一个供游人参观的老油坊。然而,这个所谓的老油坊,当然也不过是一个赝品,而如此的假古董,如今早已泛滥成灾,也没有任何的文物价值。
而且,“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论怎么建设固定的博物馆,传承人和其生产的环境、生产的工具是不能分离的。”显然,原汁原味的原样,正是文物的精髓,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而只有“活着”的“非遗”,才能重现历史的真实,也才有可能真正得以传承。于老油坊这样的保护项目,只有“生产性保护”,才是真正的保护。而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工具、生产环境,把传承人和油坊分开,这个供人参观的老油坊,必然失去了“非遗”的属性。
让人担忧的是,如此以保护的名义破坏,正在成为目前“非遗”的一个普遍性的危机。据称这是因为“主要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之后,“很多地方并没有贯彻这部法律”,“没有关注它的真实性、传承性,急于把非遗项目商业化”。看来,化解非遗的这一危机,还在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威慑力,而从根本上说,相关官员对法律应有敬畏之心。
非遗危机:以保护的名义破坏
2013年3月1日湖州日报
钱夙伟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这座百年老油坊历经清末到民国的战火硝烟,“油坊设备很古老,是清朝洋务运动后期光绪年间遗留下的工业文化遗产。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们用传统的工艺榨油,这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极为罕有、极为濒危的古老技艺。它还是一个活态存在,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其价值显然弥足珍贵。
也因此,2008年,沣峪口老油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承包老油坊的村民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两级政府认定为陕西省非遗“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本来,这应该值得庆幸,因为“非遗”的“身份”,老油坊“就能一直‘活’下去。”
却不料,老油坊竟然反而因此毁灭。当然,这样的毁灭,是以保护的名义。也就是建一座博物馆,实际上,也就是在拆除的老油坊废墟之上,新建一个供游人参观的老油坊。然而,这个所谓的老油坊,当然也不过是一个赝品,而如此的假古董,如今早已泛滥成灾,也没有任何的文物价值。
而且,“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论怎么建设固定的博物馆,传承人和其生产的环境、生产的工具是不能分离的。”显然,原汁原味的原样,正是文物的精髓,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而只有“活着”的“非遗”,才能重现历史的真实,也才有可能传承。于老油坊这样的保护项目,只有“生产性保护”,才是真正的保护。而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工具、生产环境,把传承人和油坊分开,这个供人参观的老油坊,必然失去了“非遗”的属性。
当然,相比于建一个固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活态的“生产性保护”谈何容易。也因此,于不少官员,当然热衷于如此省事省力的“固态”保护,不仅因此“一劳永逸”,无“后顾之忧”。而且,建“假古董”,且不说这当中将产生多少“真金白银”的GDP,还因为一座新建的博物馆,而多了一个给官员脸上贴金的面子工程。
让人担忧的是,如此以保护的名义破坏,正在成为目前非遗的一个普遍性的危机。据称这是因为,“主要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之后,“很多地方并没有贯彻这部法律”,“没有关注非遗的真实性、传承性,有时候会急于把非遗项目商业化”。显然,化解非遗的这一危机,还在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威慑力,而从根本上说,是官员对法律有敬畏之心。
别以保护的名义破坏“活化石”
2013-02-26河北青年报
■钱夙伟
《中国青年报》25日报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作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
百年老油坊历经清末到民国的战火硝烟,而且他们用传统的工艺榨油,堪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因此,2008年,沣峪口老油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来,“非遗”的“身份”有利于老油坊“一直‘活’下去”,却不料,老油坊竟因此毁灭。当然,这样的毁灭,是以保护的名义。
显然,原汁原味才是文物的精髓,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而只有“活着”的“非遗”,才能重现历史的真实,也才有可能传承。于老油坊这样的保护项目,只有“生产性保护”,才是真正的保护。
不过,相比于建一个固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活态的“生产性保护”谈何容易。也因此,某些官员热衷于省事省力的“固态”保护,不仅因此“一劳永逸”,而且建“假古董”,且不说这当中将产生多少“真金白银”的GDP,还因为一座新建的博物馆,而多了一个往其脸上贴金的面子工程。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