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5半岛都市报
文/钱夙伟
审计署5月3日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造成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在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中,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本报5月4日A24版报道)
去年5月至8月,审计署组织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1185个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25127所学校,涉及在校学生1705.28万人。调查显示,2006年至2011年,有833个县(占70%)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公里、4.23公里。结果是,大量学生需要走读。在重点抽查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9.31万名(占4%)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
惊人的调查数据背后,是众多孩子求学途中的艰辛甚至危险,是辍学孩子失学的痛苦和重返学校的急切渴盼,是众多家长的焦虑和烦恼,令人心酸,更令人心痛。
实际上,国家“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并无不妥。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撤点并校也是大势所趋。但保证每个孩子有学可上,显然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应有之义。而一些地方在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中实行“一刀切”,搞得十里八村没有一所小学,显然违背了“因地制宜”和“就近入学”的要求,缺少了教育应有的温情与关怀——不是以人为本,不是着眼于一个个孩子鲜活的存在,而只注重“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的表面光鲜。
毋庸讳言,许多“农村娃”因“撤点并校”受到耽搁延误甚至辍学,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可能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审计署的这份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不能仅仅“发布”了事,而更应该追究失职渎职者的责任。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辍学孩子增加1.1倍”背后必然有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失职。那些不顾群众反对、坚持搞“一刀切”撤并学校的地方决策者,理应也必须被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给那些深受“撤点并校”之苦的群众一个交代,才能让后来者引以为戒。
无论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怎样的调整,该上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娃,一个都不能少。
辍学孩子大幅增长是教育失责
2013年05月05日烟台晚报
钱夙伟
数字无言,但后面却是多少家长的焦虑和烦恼,是多少孩子求学途中的艰辛甚至危险,更是辍学孩子失学的痛苦和重返学校的急切渴盼。无疑,这是一份令人心酸更心痛的报告。而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的,这居然是一份审计署的报告。那么,面对如此详尽的数字,需要追问的是,本来应该是主管部门的教育部门,乃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当地政府,又掌握了多少?当然是应该清楚的。因为如此现状的始作俑者,正是他们自己。实际上,“苦了众多农村娃”,其实也是如此“布局调整”的必然结果。但应该在预料之中,却仍要推行简单“撤并”或“一刀切”的“调整”,显然是现在的所谓“重视教育”中,少了一点人文情怀,于是,教育不是以人为本,不是着眼于一个个孩子鲜活的存在,而只是“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的表面光鲜。实际上,如果对“农村娃”多一点温情,也就不会有“一刀切”的无情。而保证每个孩子有学可上,正是“布局调整”的应有之义。
毋庸讳言,于许多“农村娃”,教育必然因此受到耽搁延误,这于他们的人生,可能是难以弥补的损失。也因此,这份报告尤其让人心情沉重,因此不能仅仅只是“发布”了事。“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苦了众多农村娃”显然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失责,也应该受到追究。唯有如此,教育才不会成为“面子工程”,也才会有情有爱。无论怎样的“布局调整”,都应该如那部经典电影,该上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