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浙江工人日报工论
钱夙伟
二十多年论文为零" TITLE="有感于“核司令”二十多年论文为零" />
习近平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颁奖。
96岁高龄的程开甲走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这位老科学家在不少人眼中还是十分陌生。有人开玩笑说,程开甲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这位曾主持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称作“核司令”的物理学家,在他参加核弹研试的20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
鲜为人知的是,1944年,程开甲年仅26岁时写的一篇论文,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修改并送给物理学大家狄拉克,因狄拉克称“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而未发表。后来一位国外科学家做了类似实验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奖。“核司令”与诺奖“擦肩而过”,足以证明其“拿”诺奖的实力。
但是,1963年,叱咤学术界的程开甲却“消失”了。他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工作生活了20多年。此后,程开甲参与缔造了一个核试验基地,成为我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显然,程开甲的论文,都是书写在了中国核研试的阵地上。
与“核司令”长达20多年“论文为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光鲜数字背后的一个严峻现实是,“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国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90%以上可以在实验室和实际操作中重复再现,国内论文重复实验成功率不到5%。”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是,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
质量与数量如此巨大反差,论文含金量如此之低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只顾吸引眼球并以此出名,只要作为获奖和晋升垫脚石的目的一达到,“成果”有无实际价值,已无关紧要。因此,“科技泡沫”也就不可避免。这除了自欺欺人,只会助长片面追求数量的浮夸之风。
科学使命感和献身精神,于科学道路的探索,从来都是至关重要。只有如“核司令”那样,以使命和责任引领,将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强大,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才有可能耐住寂寞、潜心学术,回归科学本质。在科学道路的征程中,也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才能绽放出人生绚丽的光彩。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