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湖州日报
○钱夙伟
11月14日下午,有网友发微博给记者称,江科大一位校友用文言文写了一封离职信,该信流传网络后被追捧。当天,还有同事用手机将邮件内容拍照传到朋友圈,“引起轰动”。记者从网友贴出的全文看到,这是一篇四字骈文,共200多字,文中多处引用《诗经》、《道德经》、《增广贤文》、《东坡志林》等著作的内容。(11月16日《现代快报》)
该文作者网名叫“古醉清风”,出生于1991年。对于这篇文章,网友们不是表示看不懂,就是感叹“厉害”“霸气侧漏”“佩服”“膜拜”。清风则称,“用典太多,托古言今,反讽暗喻~呵呵,同事或有文化的一看就明白,没文化的不知所云”。在朋友圈中,清风还回复称是“随手那么一写”。
专家表示,其实古人也有很多辞职的文章和诗歌流传至今。比如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再比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位清风的“文言辞职信”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
其实,“文言辞职信”在网友中“引起轰动”,并不在于“辞职信”内容本身,而是“文言”,或者说浸淫于文言文这种形式之中的传统文化、传统经典。显然,网友们慨叹“看不懂”,折射出一个让人尴尬的现实,于不少年轻人,文言已如外文,当然,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传统经典,更已经茫然。
众所周知,传统经典其实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传统经典涵盖着中华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代表着神圣、光荣、骄傲、崇高、庄严,正因为千百年来奉传统经典为立生之本,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承、发展,我们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然而如今,传统文化于我们生活中的流失,乃至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已不是危言耸听。
比如,传统文化素养的匮乏和缺失,已成了普遍的现状,身处网络时代,谁都能感受到的是,一方面语言文字贫乏,比如一名中学生一篇600字的作文中竟有72个“死了”,一方面直白甚至低俗的网络体语言横行。而如此现实生活的语境,不仅是缺少优雅、从容和书香的气息,折射出的,是已经无处不在的浮躁、喧嚣、浅薄和庸俗的社会氛围。
今年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确实,传承延续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责任,面对无所不在的功利诱惑,也尤其需要传统经典来净化心灵,时时温习之,不断汲取营养,帮助摆脱沉重的势利羁绊,平静浮躁的心态,不至迷失前行的方向。也因此,90后“文言辞职信”体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挚爱,我们不妨都来学学。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