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埋忠骨 红军精神代代传-光明日报-光明网
绿水青山埋忠骨 红军精神代代传-光明日报-光明网
10月,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漫山遍野呈现出绚烂的色彩。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静卧在逶迤的青山中,庄严肃穆。
这片红色的土地曾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巴中市通江县入川,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存续近3年时间,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从这里挥师西进,并渡过嘉陵江开始长征,留下川陕游击队坚持斗争。先后有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8万人牺牲,巴山秀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在这里唱响并传承至今。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得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记载着红四方面军为革命作出的牺牲,也承载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西北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园,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墓碑并题写碑文。园内安葬了7800多名红军烈士,其中团职以上将领40人,绝大多数无名红军战士被安葬在一座集墓内。这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墓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民政部批准将原名“王坪烈士陵园”更名为现名“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11年,四川省决定将散葬在通江县20多个乡镇的50处烈士墓的172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012年5月9日,扩建后的烈士陵园正式开园。现在,安葬25048名红军战士的烈士陵园气势恢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先烈不畏艰难困苦、英勇献身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和不朽丰碑,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之一。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王坪群众为保护烈士陵园殚精竭虑。红军长征走后,地主还乡团回来了,当地群众为了保护红军烈士陵园,在一个冬夜,趁着夜色将墓碑埋藏在冬水田里。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战士重回王坪缅怀战友,告知红军墓前还有一块墓碑,当地又把墓碑从水田里找出来。地主还乡团当时还要求铲除王坪村四周山上的红军标语,当地群众则借着山高林密,用泥土和草将这些标语掩盖,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当年鼓舞群众和红军士气的标语重见天日。如今,一字划里可卧一人的石刻标语“平分土地”“赤化全川”等远在十多里之外即可清晰可见,熠熠生辉。
80多年过去了,至今通江还有一种习俗,过春节吃团年饭前须到红军墓前祭拜。因为当年巴中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红军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在2012年迁葬红军墓时,很多群众很不情愿,因为他们世代守护红军墓,不希望红军墓离开自己的村庄。
红军留给巴中这片红土地的,不仅是割不断的血脉深情,更是红军精神的不断传承。在王坪村,有关部门建起了铁血丹心广场、无名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使12幢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等革命遗址得以完整保护。核心陵园由350亩增加到1800亩,整个景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现已接待海内外的缅怀者300多万人次。
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相伴的王坪村,当年有100多人参加红军,1000余名群众支援红军,被誉为“红区第一村”。如今,王坪村已是旧貌换新颜。过去无公路、桥梁通达,现在是宽阔的柏油路;过去是土垒茅草屋,而今是现代新村;过去是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现在是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并进,家家奔小康。
在王坪村,过去在外打工的村民陈君回了家,进了川巴林农公司设在村里的猕猴桃加工厂,不仅工资比过去高,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小孩。陈君的家在统一规划建设的王坪新村里,以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等为基础的旅游区为新村带来客流,新村里开起了30多家农家乐,近20家小商品店、小旅店。此外,陈君还有土地流转的收益,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王坪村的流转土地建起了辐射周边村寨的2500亩茶园、600亩中药材基地、1000亩猕猴桃园,实现了连片脱贫。
巴中市委书记冯键说,只要我们发扬红军精神,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和脱贫攻坚难题,就能确保在2020年实现31.83万人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短评
革命先烈,永远铭记在人民心里
川陕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人民从来不会忘却,巴中老区群众用几十年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白色恐怖下精心保存烈士陵园、革命遗迹,和平年代里守护好、建设好这片精神家园。他们将红军精神融入自己的奋斗中,传承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因而才有了在艰苦条件下,老区越来越多的变化。今年,国家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这对补齐扶贫开发“短板”、确保川陕革命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也表明,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却老区和老区人民,更不会忘却为国家解放与民族发展作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先烈。
(本报记者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