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7日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的微信朋友圈里,“抬汪公”、唱诵亚鲁王、特色美食等贵州各地的乡情民俗跃入记者眼帘。“我每秒钟都被民俗文化感动。”姚晓英说。
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尤其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吸引力,通过文化扶贫带动经济增长,是近年来贵州脱贫攻坚的新亮点。在全域旅游井喷的贵州现象版图上,文化的分量不可忽视。安顺市旧州镇是贵州古代的商业重镇,也是黔东历史文化名镇。去年国庆长假,旧州镇仅饮食业收入就近千万元。“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姚晓英用这样一句诗,来评价游客对文化的追寻。
“人们越过千山万水,一定不只为一道好吃的菜,而是因为这道菜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记忆。走在雕刻着江南图案的石板街,看着明代建造的古老房屋,听着婆婆唱着的福歌,游客们感受到的是融入,融入这幅传奇的乡村画卷之中。村里的老人舒服地靠着院墙,看着游客走进自己的家乡,他们分享的是一份骄傲,骄傲背后则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姚晓英动情地说。
今年正月初八,姚晓英到吉昌屯参与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汪公”活动。汪公是当地人敬畏的隋唐时期英雄汪华,“抬汪公”表达了屯堡人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那天下着毛毛雨,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其实挺艰难,但所有人都满心欢喜地参加这个仪式。”姚晓英回忆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在完成对当地人教化作用的同时,也带给旁观者对别人生命记忆的敬畏。”
多元的民俗是发展旅游产业最大的富矿,许多村镇正面临现实的拐点:趋同还是坚守。在重新打造的过程中,一些小镇的砖源自同一生产车间,图纸和评估来自专业的策划公司。这影响的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本身,更大的损失则是本土文化认知的消失。姚晓英认为,文化扶贫应该更精准认知,更精细呵护乡土文化。以敬畏拥抱乡情,让乡村可以看得见乡愁,让乡民有敬畏和回归的载体,也让经济发展拥有更多的软实力。
“文化产业应该用更合适的方式,陪伴民俗文化顺利地迈过拐点,国家也应拿出更多资金打造更完整、更成体系的产业链,与民众一起守望记忆。”姚晓英说。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