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骨灰自然葬启动仪式暨2017年首次集体自然葬,在市属长青园骨灰林基地生态葬纪念广场举行,安葬仪式中,31位逝者骨灰被葬入自然葬区。据悉,这是继骨灰撒海葬之后,北京市推出的又一项生态普惠的骨灰安葬形式。
所谓骨灰自然葬,具体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以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自然方式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且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崇尚逝者回归自然,提倡精神传承。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行文明生态殡葬,树葬、花坛葬、海葬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安放逝者的选择。然而,目前来看,生态安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安葬形式的一种补充选择,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积淀已久,转变仍需循序渐进。
政府引导是关键
据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994年到2016年,全市共举办400批次骨灰撒海活动,1.61万余份骨灰投入大海的怀抱。2016年,骨灰海葬比例达到2.53%。“作为一种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骨灰海葬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表示,推行生态安葬刻不容缓。生态安葬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利于丧事新办,有利于环保卫生,也有利于绿色祭祀习惯的普及。“但是,除了部分群众坚持土葬的思想难以转变以外,目前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在于,随着墓地价格的飙升,‘死得起,葬不起’的问题已愈演愈烈。同时,不少有钱人购买墓地等行为具有示范性意义,导致很多人认为不土葬就是不孝顺。若想鼓励更多的人选择生态安葬,除宣传引导之外,政府还需要提高相应的补助。”张翼说。
据了解,北京市去年出台《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通过服务补贴的方式,对具有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选择定点骨灰立体安葬给予补贴,每个格位财政补贴1000元,居民个人负担2000元。免费为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提供骨灰格位安葬服务,每个单格骨灰格位财政补贴3000元。”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陈出新很重要
在湖南上大学的小汪认为,入土安葬,人们可以把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寄托在一个地方。“若是选择海葬、树葬等,首先要将遗体化为骨灰。我觉得一切都会随之化为灰烬,最后连表达哀思的地方都没有。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一下子接受不了。”
记者通过随机采访发现,和小汪一样持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此,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表示,生态安葬总的效果是起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他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相结合。除了鼓励生态安葬的方式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等进行优化。比如从相关的祭奠形式上,不一定非要出游、出行,也可以和电子化、互联网相结合。”
记者了解到,为了方便家属祭祀,选择骨灰自然葬的家属可获得刻有二维码的纪念牌。通过扫二维码后,手机上可显示逝者的照片、简介等。长青园负责人介绍,骨灰自然葬区域将本着绿色、人本、科技、创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完善,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家属提供智能化的祭扫和纪念服务保障。
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各公墓因地制宜发展小型节地墓葬和立体葬、树葬、花坛葬等:小型节地葬式采用卧式碑或艺术碑,结合套种绿植,对传统立碑墓做了改良;骨灰堂、骨灰墙(廊)等立体安葬设施,大大节省了骨灰安葬用地。同时,各公墓注重营造园林风景,并努力将墓园打造成缅怀先人、宣传教育、传承文化的场所。“这些不仅满足了社会群众多样化需求,也提高了生态安葬率。去年,全市骨灰立体葬、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率达55.97%。”
“清明习俗延续上千年,清明文化主要是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尊重,具有重要的社会文明传承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正面作用。生态安葬大方向上没有问题,但是不能一刀切,不能采取强硬的方式,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采取鼓励、引导、宣传教育的弹性方式会让公众更能接受。”李志青说。
(光明日报记者 任欢)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