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88号五金网小编整理:
来到河北北部的塞罕坝,看到一望无际的林海,绿色前呼后拥般扑向眼帘,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塞罕坝的美,不是小家碧玉般的清秀,而是自有一种阔大的气象。杜甫有诗云“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或许正适合描述这里。
在塞罕坝,不难看到这样一条简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今天的塞罕坝,游人如织。林海湿地、百草千花,莫不可供流连赏玩。然而翻出近60年前的照片,却是一副“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样子,草木稀疏,沙漠广布,一派萧条景象。
塞罕坝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或许来此一游的旅客,未必能了解这前因后果。唯有了解了塞罕坝的历史,我们才能对塞罕坝的美有一种更为立体的认识,才能重新感知塞罕坝美景的厚重。塞罕坝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是通往“天人合一”境界上不懈奋斗的一首史诗。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聚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时,这里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这个昔日“美丽的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直到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下达《关于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县建立林业部直属机械林场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自此,塞罕坝开始了持续至今的生态修复工程。在这里,严寒、大风、闭塞、物资短缺,不断地考验着塞罕坝人,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青春在此定格。在极端环境里,塞罕坝创造了生态奇迹,截至2016年12月,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增长了近5倍;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30多倍,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方,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约202亿元。
对生态的呵护与珍视,才是对大自然最高的礼赞;饱含着精神光泽的美景,才更动人心弦。
在塞罕坝遇到林场职工时,他们对我说:“这里有多少树木,也就有多少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由塞罕坝人亲手种下,都凝结着汗水与青春,我们已难以想象在当年的极端条件下,他们是如何打赢这浩大的生态攻坚战的。这里的塞罕坝人,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像林区的松柏一样扎根于此。草木关情,晋朝将军桓温曾看到自己年轻时种下的柳树,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我们今天看到塞罕坝的参天大树,万顷林海,当年那一幕幕战天斗地的景象又怎能不浮现眼前。它们与今天的千山一碧交织汇聚,构成了塞罕坝风景的丰富意蕴。
塞罕坝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美景,更是绵延不绝的精神遗泽。塞罕坝是人类对自然前倨而后恭的生动写照,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而承受惨痛代价,再到矢志不渝地修复自然从而收获巨大效益,这是塞罕坝的故事,更是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启迪。我们决不能走无节制向自然索取的老路,而要保护生态、敬畏自然,由此,才能到达人类诗意栖居的未来。
所以,每一个看到塞罕坝美景的人都应明白,这里的美,既属于天工造物的神奇力量,也体现了人类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更是几代人如精卫填海般矢志奋斗的精神写照。
(本报记者 王子墨)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