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2017年10月1日至8日,国庆假期叠加中秋节,中国开启“超级假日”模式。官方估计,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7.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5900亿元;而2016年国庆假期(10月1日至7日),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旅游收入4822亿元。
这几天的朋友圈总有人在调侃: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是什么?“我在去往景区的路上仰天长啸何时能到,你在沙发上悠然自得看我在人海中堵车直播。”什么寸步难行、什么高速跳舞,都“OUT”了;最新的让人惊掉西瓜的版本,是长假首日西湖边的4G被“挤”断了网。在家里宅得迷茫,出门又让人绝望,于是传统的抱怨又来了——为啥中国不把长假给取消呢?
今年是第18个“十一”黄金周,以黄金周制度为代表的中国假日经济模式“成年”了。
这些年来,取消黄金周长假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人满为患、城市超载运行,每年黄金周之后媒体都会算得失账;比如公德扫地,人们在破窗效应下成了“乌合之众”,文明很受伤;比如集中休假透支市场活力,平衡的供求关系被打乱……丽江毁容案、三亚天价海鲜事件等,虽说事发不在黄金周,似乎也与长假捧红的“爆款市场”有着千丝万缕关联。
用显微镜来看,集中休假真是“一身缺点”。不过,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换句话说,灭了长假容易,理论上的分散休假模式就能取而代之吗?问得再现实一点,如果取消黄金周这样的小长假,公众的“美好生活”出现增量了吗?与其纠结长远的那碗“肉”,不如熬好当下的这锅“粥”。
一方面,要清楚公众的休假焦虑从何而来。说实话,长假出行真是个囚徒博弈的典型。人人都知道人多车堵,但人人还是选择了受累吃苦。拖家携口也好,呼朋引伴也罢,因为一年也就屈指可数的这么些“好时光”。几年前有数据说,我国现有法定节假日11天,低于全球平均的11.7天。带薪休假时间,在全球排名第60位,即便如此,也只有六成人能把它们休完。这些年过去,情况似乎没有太大改观。国庆出行的“刚需”,大概足以折射这点。有一个逻辑需要纠偏:不是长假弄得带薪休假实行不了,而是带薪休假等差强人意在先、才让法定长假为民众休假找到了刚性的出口。
另一方面,要明白集中休假并非一身臭毛病。18年来,长假制度在拉动内需、创意消费上功不可没。某种意义上说,“双11”等消费模式,即有长假制度的思维闪现其间。且不说黄金周制度应运而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时,即便是当下——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国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五一、国庆、中秋等七个节假日共接待游客达14亿人次,约占全国国内旅游市场的32%;旅游收入达到15757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旅游收入的40%左右。长假制度是中国旅游市场的“启蒙”,更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方基建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集中休假解决了情感疏离的时代病,让“原子化社会”在集体狂欢中连接得更密更紧。
一味放大中国长假模式的弊端,显然有失公允和理性。长假存废不只是个纸上概念,而当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现实考量。何况,眼下的假日经济已经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变化。看到这种变化、因应民众需求,公民休息休假权才有铿锵落地的完美明天。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