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时隔700多年,这首张玉娘为思念沈佺而作的诗词《山之高》,借深情隽永、缠绵跌宕的越剧唱腔在舞台上复活。
近日,由浙江松阳县委县政府和浙江省越剧团共同打造的越剧《张玉娘》亮相国家大剧院。张玉娘所作的多首诗词穿越时光款款走来,其中既有《山之高》《双燕飞》等清丽凄婉的爱情悲唱,更有《王将军墓》《塞上曲》等掷地有声的爱国述志篇章,女性的温婉细腻、文人的傲骨豪情跃然台上。
还原一个更真实饱满的宋代女词人
“把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家乡的优秀文化展现给更多人,这是比造房子更有意义、更重要的事。”编剧包朝赞是张玉娘的老乡,浙江松阳人,受邀参与家乡戏的编排,这位获得过曹禺戏剧奖的国家一级编剧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要告诉世人,700年前松阳就出了一个张玉娘,她是美女、才女、贤女,更是一位贞烈的女子。”
舞台上,一幅江南风光的布景如水墨画般展开。张玉娘与沈佺在松荫溪畔因诗相遇、相识、相知,却被命运捉弄而生死两隔。这不是张玉娘的故事第一次以戏剧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清代顺治年间,著名剧作家孟称舜在松阳任职时,为其事迹所感动,为其才华所折服,创作了著名的35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后更名为《贞文记》。作品甫一问世,便引起轰动,后世将其与《西厢记》、《追魂记》、《娇红记》一起,称为“四美”剧本。
珠玉在前,对于如何排好这出越剧版《张玉娘》,该剧导演、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花了很大心思,最后决定,将传统戏曲的审美情趣和现代的人文价值进行结合,以青春化的演员团队,给这个故事一种全新的表达。
“在张玉娘身上不仅能看到她的爱情观,更能看到她的价值观,这是我喜欢这个戏,想排这个戏,尽可能排好这个戏的原动力。”演出顺利结束后,陶铁斧终于松了一口气,讲起《张玉娘》背后的故事来滔滔不绝,“在反复研究张玉娘史实和诗词后,决定在讲好才子佳人故事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她的家国情怀,还原一个更真实、更饱满的历史名人。”
一次地方政府与传统戏曲剧团合作的有益尝试
“感动、震撼!不虚此行!”来自内蒙古的观众刘玉梅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专程来看这出戏,“回去我要好好拜读一下张玉娘的诗,有时间再到她的故乡松阳看看。”
“松阳人自己的历史名人剧目走进国家大剧院,太骄傲、太自豪了!”在北京从事多年服装生意的松阳商人刘火球这几天忙坏了,听说家乡的戏要来北京演出,他一下子购买了73张票,四处邀请客户朋友前来观看。
数千位观众,数十次掌声。《张玉娘》的成功不是偶然,其背后是地方政府与传统戏曲剧团合作、推陈出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4年,松阳县委县政府与浙江越剧团签署合作协议,越剧《张玉娘》逐渐揭开面纱。对于浙江越剧团来说,与地方政府合作是专业院团开拓越剧新题材、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开辟了地方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全新道路。
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着力挖掘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成立“兰雪诗社”研究张玉娘诗词,整理出版《张玉娘》相关书籍,修缮保护张玉娘墓等历史遗址,要将张玉娘打造成为松阳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张玉娘的诗词不仅是松阳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整理和积极传播。”松阳县委书记王峻对于这部戏寄予厚望,希望借专业院团的演出和推广,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挖掘、抢救和研究珍贵历史文存的行列中来。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全新思路
“张玉娘是我十分看好的故事和题材。它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在当下仍然具备美学价值,是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陶铁斧介绍,《张玉娘》主创团队曾多次前往松阳,实地感受和了解张玉娘成长的环境和当地的文化。
“因为张玉娘,我爱上了松阳。”2016年3月,张玉娘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谢莉莉来到松阳县城西屏镇官塘门外枫林地里,在张玉娘与沈佺合葬的墓前献上了一束鲜花,“每一次走进剧本,我都受不了,眼泪就会止不住地流。我也相信,这是一个年轻人也会接受和喜欢的爱情故事。”
今年8月,陶铁斧带着《张玉娘》剧目主创团队再次“回乡”了。在浙江越剧团演员们的手把手教学下,松阳百花艺术团的演员们认真学习每一句台词和唱腔、每一个动作和眼神。今后,松阳百花艺术团版的越剧《张玉娘》将在当地巡回演出。
包朝赞说:“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把这个剧目原原本本地移植到当地,回到张玉娘的故乡,让它一直演下去。”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一生未曾离开过家乡的张玉娘一定没想到,自己以越剧的方式走出了松阳,最后又以越剧的方式回到了这里。在主创团队眼里,这一版《张玉娘》还不完美,但他们相信,在松阳,经过不断的演出打磨,会呈现给观众一出更好的《张玉娘》。
(光明日报记者 方曲韵 张焱)
找紧固件,买紧固件,卖紧固件,就上88号五金门户网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