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不甘于人后,“制造业2025”计划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目标是希望在2025年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到2035年时超越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制造”早已声名远播,但大多数仍是低端制造,高端制造业仍然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同时,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先进制造装备,发达国家仍然占有绝对优势。据研究机构Gartner的报告,目前全球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设备的全球前50大厂商中,74%来自德、美、日三国。
全球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自遭遇了2008年金融海啸的破坏性冲击后,各国都在思考过去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发达国家“重金融、轻工业”的思维开始扭转,制造业重新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智能制造”全球发力
与此同时,IT与自动化技术的快速进步,也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多种新技术的结合,诞生了面向未来的制造业新概念——智能制造。各国都将实现这一构想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目标,我们看到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Industry4.0)的概念,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关系”(AMP)计划,日本则推行“智慧制造系统”(IMS),等等这些制造业大国都在大力推行制造业的革新计划,目的都是希望透过先进的IT与自动化技术,让制造系统摆脱传统的僵硬的机械化桎梏,实现“智能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在需求端,中国的智能装备拥有量仍然大大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2013年,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数仍为23台,落后于韩国的396、日本的332、德国273,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58台。包括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和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占总生产比重不到5%。”普华永道思略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夷萍介绍说。
起点较低,也恰恰预示着发展空间还很广阔。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方面,中日韩三国的销售比例居全球之冠。据WohlersAssociate的报告,2013年这三个国家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是欧洲的2倍,美洲的3.4倍。可见,亚洲已经成为全球智能制造设备的需求热点,而中国无疑是其中的主力。“随着制造业向着高附加值转化、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生产流程重组和优化等因素的影响,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前景广阔。”夷萍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