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于机器人行业来说是“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的一年,然而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要看到,中国目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高端缺乏。
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怎样避免低水平质量重复等问题,考验着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李瑞峰也认为,应该通过对各地园区的整合,建立好的产业链,而不是用重复低端的技术抢市场、抢资源,这样会把整个市场格局搅得更加混乱。“在中国,大多时候说机器人是指机械臂,下一代机器人则是人机协同、工业互联。”在曲道奎看来,目前的传统机器人定义就是可编程的设备,而新一代机器人是完全自主的系统,是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应用领域有崭新的变化。因此,未来的机器人市场达数万亿元,和现在常见的机械手类的机器人几乎完全不同。
事实上,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也仅为160万台,国际替代率只有5.08%,中国替代率只有0.23%。曲道奎认为,现在的机器人用得少,替代量少,原因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受限,在灵巧性工作、非一致环境制造和人机合作等领域,传统机器人的限制非常明显,面临很大挑战。
但事实上,中国机器人专利上的成果非常多。但有业内人士直言,专利成果是国内专业多,国际专利少,转化价值不大,还是缺乏真东西。
2014年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缺少技术创新,包括创新思想和创造性成就;没有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到10年。
“虽然机器人产业看上去很美,但仔细看令人忧虑,甚至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同等质量的机器人产品国内企业可获得利润很少;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人力、研发和营销成本居高不下;国产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和生产实践检验,”中轻集团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杨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