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中国制造业订单开始向印度转移

88号五金网11月26日报道:

零部件调查篇
  
“以前,印度配套工厂的一些业务人员都是求着我们,现在跟我谈话口气都变粗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顾春峰有些无奈地说。
  
顾春峰是华纳圣龙(宁波)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他向记者坦陈,目前公司在出口南非的一些汽车零部件业务上,正在与印度兄弟工厂博弈。“在螺丝等低端汽车配件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印度的价格优势。”身处一线的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印度的竞争压力。
  
实际上,当国内多数人认为印度汽车制造业“不足为患”的时候,印度企业低成本控制所带来的威胁悄然逼近。
  
配套转移
  
“欧美等国家的零部件采购商开始对印度配套业产生信任了。”顾春峰说。华纳圣龙(宁波)公司是美国博格华纳集团(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在中国开设的子公司,其竞争对手是该集团在印度的子公司。此前印度公司的业务是跟着中国公司学,但随着印度工厂在制造、技术、成本控制力等方面也在逐步提升,“来自欧美的订单开始向他们倾斜了”。

“我们最近在印度刚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塑料油箱配件。”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吴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亚普看中印度汽车塑料油箱系统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很显然,中国作为低成本零部件采购国的优势正面临挑战,尤其是印度汽车配套市场,正在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
  
2007年10月,本田对外宣布,为付诸实施东南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并且本田在印度的工厂累积产能达到30万辆,本田将利用低关税政策在印度采购发动机零部件。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去年底也宣布说,两年内要把在印度零部件采购额从7600万美元增加到1亿美元。
  
国际零部件集团麦格纳也在考虑从印度采购零部件。“未来10年,印度而非中国将成为汽车企业关注的焦点。”麦格纳集团总裁马克·霍根认为,印度原材料充足,特别是高质量钢材。同时,印度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有竞争力,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制造业月均人工成本为250美元至350美元左右,而印度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工人月薪仅60美元至70美元。
  
印度崛起
  
随着大量零部件采购商的目光逐渐转向印度,其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出口业务也在与日俱增。
  
近几年,印度汽车零部件出口额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2年,印度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仅为5.78亿美元,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4亿美元。例如,在过去5年中,仅美国从印度采购的汽车零部件就从1.79亿美元增至4.6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8%)。
  
注重开发和创新,也是印度零部件生产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根据用户提出的产品改进要求促使制造公司改变设计思路,采用最先进的工艺加工自主锻造的产品,使公司的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行业利好的发展局面,更刺激了印度本土零部件企业对外扩张。印度本土最大的汽车电池制造商,Minda工业有限公司(MIL)在2006财年至2007财年的销售额增长了44.22%,净销售收入达到386.6亿卢比(约43.15亿元人民币)。在2005财年至2006财年,该公司的净收益仅为268.05亿卢比。目前,Minda公司的下一步计划是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并摩拳擦掌,准备抢占东南亚市场。
  
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ACMA)透露消息说,在2012年之前,印度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收益将以15%的年增长率增长。至2015年,这一市场的潜在交易额将高达400亿至450亿美元,其中出口所占比重将达50%。
  
中国制造业面临压力
  
“汽车零部件分高中低三个层次,目前国内在高端汽车零部件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中端零部件在最近几年开始有所发展。但低端制造如电池、轮胎、门板、小电机等方面,出口额的确受到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挤压。”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陈光祖说。
  
就中国和印度而言,印度在劳工成本低、语言及具备软件背景人才方面拥有许多优势,的确是许多零部件配套商转移设厂的理想地点。顾春峰也表示,印度的钢铁等产业发展较好,在行政管理等方面也更欧美化,更易于国际采购商接受。
  
“虽然目前只有部分国际采购商向印度转移订单的迹象,但趋势值得我们注意。”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分析,印度在5年内还不足以形成对中国的威胁,但国际采购商在技术含量相同的基础上,更注重价格和成本,高速发展的印度零部件产业也会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巨大的压力。
  
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各大OEM厂商来说,将工厂外移或将业务外包已是必要的营运策略。“中国沿海城市的制造业也开始向内地转移,这是一种内部吸收成本增长的方式。”陈光祖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硬件条件,与印度本土环境差不多,零部件向内陆地区的转移,是中低端零部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国内零部件企业也应从内部吸收增高成本,加强管理,扩大规模,减少物流运输等环节的成本。要考虑物流与区域等综合因素,而不是简单依靠低成本和低劳动力。” 顾春峰急切地说。

编辑:严翠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联系403699295@qq.com,24小时内删除,88号五金门户网为广大会员提供最好的最新的五金紧固件资讯服务。请认准网址(www.bshib.com)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