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形势来看,2008年的工程机械行业有点“坐过山车”的感觉,先是一路上升,并创造了历史高峰;进入下半年以后又急速下滑,虽与去年相比仍有不小的增长,但根据当下的市场情况和行业状况,明年形势并不乐观。 “根据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今年工程机械行业的增幅将达20%左右。”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韩学松说。这个数字与他去年年底的预测惊人一致。但他自己笑称,他猜中了结果,却没有猜中过程。 上半年增速再创新高 一直到今年年中,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人工成本也有所上升等不利因素频繁出现,但仍无法阻挡工程机械行业上半年发展速度创历史新高的步伐。2008年上半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5%,其中工程起重机行业同比增长达93.3%,铲运机械同比增长39.2%。 另外,行业销量增长达36%。这与销售收入相比较,可发现企业的利润率也得到不小提升。如果没有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的利润率将更加喜人。从企业推出新品、技术创新的速度来看,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出口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达到了63.5亿美元,增长72.4%。许多新兴及固有市场仍保持了较大的活力,一些企业在新市场拓展方面也表现出不俗的成绩。 今年上半年,我国接连遭受两场巨大的自然灾害———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在这两场自然灾害中,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冲锋陷阵,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企业,投入力度之大令人钦佩。这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也使得人们对我国工程机械产品信心倍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奥运会于今年8月份举行,上半年各个方面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种干劲十足的精神波及到其他领域,所以才导致了工程机械行业上半年的高速发展。这种观点的确有一定道理,但专家认为,工程机械行业上半年的大好形势仍主要归因于行业自身的发展。 下半年受挫于金融风暴 2006年、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连续两年增速在30%以上。速度之快,令业内人士为之振奋。在与有关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普遍难以抑制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企业竞相推出新产品,扩大产能,拓展产业链,并购企业……一系列为了加快发展速度的举措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但在去年,韩学松就指出,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国家必然要预防行业过热现象的出现,所以很有可能在今年对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这些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专家刘良臣的认可。 于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宏观调控影响初现端倪。但随即始料未及的全球金融风暴波及我国实体经济,工程机械行业也未能幸免。为应对金融风暴,国家政策再度调整,但此次金融风暴形势之严峻,却并不像人们想得那么简单。 从9月份起,工程机械市场销售情况开始跳水。受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装载机,许多大型企业为消化存货,开工率不足产能的10%。此外,起重机、挖掘机等产品所受影响也非常严重;小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最大,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一些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
某企业负责人曾表示,他们今明两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但与其深入接触时,才了解到这是得益于他们近年来一系列的重组并购,开发了许多新产品、新业务,这些新业务的叠加,使得其企业能够保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单看企业原有业务,部分产品也正面临严峻考验。 也正是由于这些未被预料到的情况,使得今年的行业增幅的最终数据与去年协会预测数据恰好吻合。 出口遭遇危机但前景乐观 据目前的数据估计,今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将有望达到200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40亿美元,进口为60亿美元。 这次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在企业出口方面,工程机械行业也是如此。由此导致的行业增速急剧下滑暴露了近些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了出口的带动。 比如,装载机等产品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挫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的产能已经大于国内市场需求,这些产品的大幅提升必然依赖于出口。 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全球GDP增长将为2.2%,而世界银行的预测更为惨淡,仅有0.9%。如此的金融环境,使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明年出口形势异常严峻。许多企业此前预计的明年出口情况都于近期作了调整,比如,柳工、三一、徐工等企业均将出口增幅的预计缩减到50%以下。 许多富裕的石油出产国的经济状况在此次金融风暴中也受到极大影响,而此前,该市场是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增速较快的市场。比如迪拜的楼市就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工程被迫停工。俄罗斯等泛俄语地区曾被国内多家企业寄予厚望,但当前该市场的下滑趋势也非常明显。 尽管如此,一些专家也同时表示,目前,我国工程机械在性价比上仍具有非常强的优势。虽然产品在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与中国劳动力成本与欧美等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差距比起来,还是要小很多,而目前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升值,也不会对成本差距有太多抵消作用,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仍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