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是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这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总量不大、利润十足,对核心技术能力的要求较高,有能力的企业将在业务结构上开始进行调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船舶行业越来越深的影响,船板产能过剩的中国钢厂,也开始另谋“海上出路”——进军海洋工程用钢领域。
低迷中的“蓝海” 此前出台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将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洋勘探平台和采油平台是建设重点。我国‘十一五’期间开发建设15个海洋油气田、建造76座平台、6座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铺设1400多公里海底管线。”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杨才福表示,“用钢总量170万吨。” 目前在役的海洋工程装备约50%集中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服役已达25年以上,面临退役。今后海洋工程装备更新换代的需求也十分强烈。这直接导致海洋工程装备价格快速上涨。杨才福表示:“尤其是桩腿,几乎占了海上钻井平台一半的价格。2008年这部分钢材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了1.3万欧元/吨。” 技术瓶颈 我国目前在海工领域只是做出了“点”的尝试,未来造船业要突围,海工这一条腿不能比韩国差太多。而国内目前本地原料、配套份额都较低,也正是说明这个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 杨才福介绍,近10年来,国产海洋平台钢板已经被广泛采用,EH36以下平台用钢基本实现国产化,占平台用钢量90%。但关键部位所用高强度、大厚度材料仍依赖进口。此外,目前在自升式平台中使用的强度级别最高的钢种——690MPa级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易焊接的海工钢目前也完全依赖进口。 目前在国内海工钢领域处于领跑地位的钢企并不多,主要为宝钢、鞍钢、华菱、武钢等,其它大部分钢厂产品并不能达到厚度和强度的要求。 在核心技术能力缺位的同时,业界抱怨颇多的一个瓶颈还在于:由于我国缺乏对海工钢专用标准规范的设立,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国产高强平台钢的应用。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四大国际标准,即BS7191和EN10225——欧洲标准,NORSOK––北海标准,API––美国标准。对海洋工程来说,项目具体规格通常是根据这四大标准制定,同时增加需要补充的条件。 目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大央企占据着海工装备市场的大份额,在全球港口机械市场占有率达78%的振华港机,也已更名为振华重工,转型进军海工领域。位于上游供应链上的钢铁企业,竞争的步伐也丝毫未见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