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轮产业调控,被誉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钢铁元帅”都会成为靶心。这次以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和实施工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的“铁腕行动”同样不例外,作为产能严重过剩和“两高一资”的典型代表,钢铁行业再次被国务院拿来率先“开刀”。随着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一轮“史上最严厉的钢铁行业调控”已经到来,产能过剩、集中度低、铁矿石受制于人,这些困扰行业多年的积弊能否一扫而除?
“黑户”或被逐个过筛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5月粗钢产量达到5614万吨,同比增长20.7%,再创历史新高。而在2010年刚刚过去的5个月内,中国粗钢月度产量4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产量严重膨胀的另一面是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低迷,而严重依赖进口的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中国钢铁业可谓乱象丛生,积弊深重。6月17日,国家终于对这一行业再度出手,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这份“国办34号文”甫一出台,就被公认为“史上最严厉的钢铁行业调控政策”,业内人士从文件中读出了清理行业现有“黑户”的政策指向。
既然清理“黑户”,有必要首先明确“黑户”的标准。“34号文”中有“发展改革委要牵头组织对2005年以来建设的钢铁项目进行清理”的表述,专家就此表示,选定2005年为时间界限主要是因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05年牵头编制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其中不仅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区域布局和总体规模进行了规划,还对技术门槛、项目审批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05年以后的钢铁建设项目应当‘三证’齐全,即发展改革部门的立项审批,国土部门的土地审批文件或土地证,以及环保部门的环评审批。如果‘三证’不齐,就属于不符合规范、需要进行清理的项目。”
一位地方国有钢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按照‘三证齐全’的标准,土地证件不齐的情况应当占比最多,不少项目的改扩建都是圈占了附近乡镇的土地。另外从发展改革部门项目审批的方面看,很多企业产能的扩张不只是简单的一个项目,而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来发展的结果,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换更大容积的炉子。这些地方政府肯定是知道和默许的,但要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信部掌握的数字一比,那就对不上了,就成了边批边建、未批先建。”对此,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不久前也表示,国内目前真正经过各级政府审批的合法钢铁企业的产能只有3亿吨左右,另有约3亿吨未经批准。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清理2005年以来的钢铁“黑户”,意味着国家对治理产能过剩动了真格,“可能要对地方上的钢铁企业对照标准逐个过遍筛子,最后多多少少肯定会有一部分产能被关掉”。前述钢铁企业负责人也指出:“这对于大型国有钢企肯定是件好事,多年来我们在与民营小钢厂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对称的地位。”不过他同时还表示,目前钢铁企业的规模普遍很大,“在我们周边区域,现有就算是‘小钢厂’,规模也普遍在120万吨以上,资产在50亿元以上,一旦下马损失会非常大,对地方利益的影响也很大。”兰格钢铁网研究员徐力也认为,多年来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实际上已经组成联盟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而中央政府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还有分析人士表示,此轮的清理“黑户”,在淘汰掉一部分落后产能后,可能会给另一些企业和产能补发“准生证”。
兼并重组再提速
“34号文”一方面出重拳淘汰落后、压缩总量,另一方面也吹响了通过兼并重组加速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冲锋号”。
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使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从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而去年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尚未对行业集中度提出如此明确的目标。与此同时,“34号文”还根据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培育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行业兼并重组“新路线图”。与这一“钢铁新政”相对应,业内人士开始把《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称为“2005版旧政策”。在“旧政策”中,国家的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1000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实际上到了2009年初,随着大型企业一批高附加值精品钢项目陆续投产和河北、山东等地省属钢铁集团相继组建,中国“千万吨级大钢厂”的数量已经提前近两年成功撞线;然而这却并未带来钢铁企业数量的减少和行业集中度的上升,超过1000多家小钢厂依旧占据了中国超过6亿吨钢铁产能的半壁江山,他们自身的规模也伴随国内粗钢总产量的不断膨胀而水涨船高。
如果说清理“黑户”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来牵头担纲,那么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重任则主要落到工信部的肩上。记者18日从工信部获悉,该部组织制定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已经相关部门会签完毕,近期将对外公布,目前正在组织各省、区、市抓紧制定和上报本地区2010~2011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并制定和规范审批办法;下一步,工信部将组织召开全国钢铁工业工作会议,进一步宣传国办文件精神,解读《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并对钢铁行业新一轮兼并重组进行动员。
相关部门也为此打开了“绿色通道”。“34号文”中明确提出,对国有钢铁企业因重组出现阶段性经营绩效下降和负债率上升等情况,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在确定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目标中作相应调整。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方面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
向内挖潜还是向外拓展
提钢铁就不能不提铁矿石。在与3大矿山的角力中,中国钢铁行业一败再败,已经被逼入全行业保本经营甚至亏损的墙角。穷则思变,“34号文”中除了列有进一步提高铁矿石进口经营集中度、控制低附加值钢铁制品盲目出口这些“常规武器”之外,还提出了降低国内铁矿石开采企业负担、提高矿山增值税抵扣范围、加大低品味和难选矿科研开发力度等新举措,试图扩大国内铁矿石供应。
据记者了解,钢铁行业一贯有“采矿不如买矿”的说法,即便铁矿石上涨到目前程度,但对企业而言,仍是使用进口矿的综合成本更低。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国家能够通过上述政策,使得用国产矿的成本比进口矿更低,哪怕两者相当,钢铁企业肯定会选国产矿,因为这样把钱留在了国内,会极大地拉动国内经济”。同时他也指出,大规模开采国内矿山可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环境破坏,“中国的矿石品位都比较低,大约只有澳大利亚、巴西矿石的1/3左右,因此国外开采矿山对环境的影响还不算大,他们的矿石都能拉出来;而我们的矿要在当地把铁精提出来,剩下大约相当于铁精量3倍的矿渣遗弃在那里。”
挖掘国内贫矿潜力或许仍属权宜之计,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抓住人民币升值和欧美钢铁行业对铁矿石需求降低的有利机遇走出国门,到国外收购矿山进行勘探开采才是更好选择。而在这些收购的国外矿山附近,瞄准海外需求配套建设新钢铁厂和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富有眼光的中国大型钢铁企业的新战略。今年2月,武钢集团宣布将在一座已经完成股权收购的巴西矿山周边,建设一座规划年产能500万吨的钢厂,这也成为了中国企业首个海外钢铁项目。武钢的此次海外布局能够坐享当地的矿产资源和钢材市场,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钢铁企业还并非担当“走出去”重任的最佳人选。与专业的矿业企业相比,钢铁企业开发铁矿石并不具备优势,因此不妨换个思路,从政策和资金层面大力支持国内大型矿业公司去海外开发矿山或收购股份。“事实上,日本的三井、住友、伊藤忠等目前在巴西和澳大利亚矿区中都拥有不小的股份,这也是日本钢铁企业总是能接受矿石涨价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未来也应形成一批拥有大量海外矿山权益的资源型企业,届时中国钢铁业面临的铁矿石难题或许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