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买矿,我感觉还是风险大了点。”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说。作为国家整合钢铁行业的范本,挂牌不到两年的山钢,巨资非洲买矿,似乎意在从原料层面推进内部整合。“对于具体情况,我还不太了解。”8月9日,山钢宣传部副部长李荣臣回避了相关问题。
百亿“豪赌”疑云
“现在买矿价格比较高。”中国联合钢铁网分析师徐光剑说,在铁矿石处于中高位的时候,山钢非洲买矿,具体意图不好猜测。
7月12日,非洲矿业集团对外发布公告称山东钢铁向该公司旗下位于塞拉利昂的Tonkolili矿石项目投资15亿美元。根据双方协议,山钢将由此获得该项目25%的权益以及每年按照折扣价购买1000万吨铁矿石的优先权。此事最早见于外媒,然而,事中的另一个主角山东钢铁至今尚未公开承认海外买矿。
7月24日,山东钢铁集团旗下的莱钢股份(8.62,-0.06,-0.69%)发布一则重组风险公告,提示该公司与济南钢铁(3.81,-0.05,-1.30%)的重组议案有无法实施继而股东大会无法召开的风险。而此时,距离莱钢召开股东大会只剩下一个月。
“我不太掌握这方面的信息。”山东钢铁集团宣传部副部长李荣臣面对记者的质疑称并不知情,并以有公务亟待处理为由匆忙挂断电话。记者亦通过知情人士拨通了山钢另一位高管的电话,但对方称打错了旋即挂机。
一方面,一掷百亿海外买矿;另一方面,省内整合步履蹒跚。回眸山钢的集体沉默以及传出整合方案可能搁浅的消息,百亿买矿的浓墨重彩之下依然难掩山钢重组艰难前行的身影。
“在非洲采矿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中国联合钢铁网分析师徐光剑对山东钢铁这一步棋表示担忧。“首先,现在非洲政治各方面都不是很稳定,其次是基础设施落后,开发一个矿不单单是开发一个矿山,配套的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花费很大一部分资金。”
国内矿业贸易专家、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对记者表示:“一般在当地投资大部分会用当地的劳动力,这是各国的惯例,但是当地劳动力的水平、工作态度怎么样就不好说了……在管理方面可能会有困难。”
其实,国内企业国外买矿山钢并不是第一单。“诸如宝钢、武钢、首钢、鞍钢,这些企业都是在国外有矿山的,”分析师徐光剑指出,“这是一个渠道扩展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
“国外买矿的优势,第一个是稳定性,自己持有股份采购有保证,就不是完全拿在别人手里。第二是矿石涨价会通过资本收益拿回来一部分,当然价格降价也会亏损,不过资源的价格在未来十几年还是一个上涨的趋势。从企业来说是前面两条,从行业来说,第三是海外买矿实际上是削弱了之前已有的垄断,扩展原料来源渠道。” 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指出,国内企业通过并购、控股等多种途径“走出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然而,Tonkolili铁矿目前探明资源储量为105亿吨,平均品位仅在30%左右。“这样的品位与国内很多铁矿差不多,我感觉它的投资价值比较低。先不说非洲的状况,单纯就矿山开采来看,还不如去中亚,所以对山钢这次行为我感到很惊讶。”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赫荣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掩饰自己的疑惑。
“我想人家既然要买那肯定是一桩合适的买卖,我不好说它值不值。”刘海民教授对此言辞谨慎。不过,这桩“合适”的买卖究竟“合算”在什么地方,在“外热里冷”的整合背景下,山东钢铁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表象之下或许更有深意。
以稳定自主矿促进山钢内部步履维艰的整合,可能是其“豪赌”的唯一理由。
整合之路步履维艰
建设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并不是山东省高层一时的壮志豪情,此番海外买矿的豪气出手其实暗合山东钢铁集团“大整合”的一贯思路。
据公开资料,其实早在2006年,山东省国资委就已在酝酿省内两大钢铁集团济钢和莱钢的整合方案。
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源于“十一五”的规划思路,“3000万吨”旋即成为当时各大钢厂的奋斗目标。
2006年7月,山东省政府宣布以济钢和莱钢为基础的山东钢铁集团建设方案获批。
2006年10月,原本定于10月底前为济钢、莱钢合并的新钢厂的挂牌时间,因人事安排问题被推迟。
此后,山东钢铁集团的整合之路行动迟缓,经过长达两年的徘徊调整期,直到2008年才出现转机开始提速。2008年11月,山钢集团与日照钢铁正式签署了重组意向书,准备将这支民企劲旅收入麾下。
然而,随着2009年6月日照钢铁在香港借壳上市,山东钢铁集团的整合之路又蒙上一层迷雾。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山钢高层的强硬表态意味深长。
与山钢高层的强硬自信相对的是,济钢、莱钢、日钢整合日程一拖再拖,山东钢铁集团这副牌子似乎目前还只是一个光亮的外壳。
2010年7月,非洲矿业集团对外发布公告称山东钢铁向该公司旗下位于塞拉利昂的Tonkolili矿石项目斥资15亿美元,由此山钢获得该项目25%的权益以及每年按照折扣价购买1000万吨铁矿石的优先权。
在内部整合困阻重重推行乏力的背景下,又斥资百亿购买西非矿产,个中缘由不得不令外界质疑。然而,内忧之下寻求外力,锁定原料供给渠道、从生产链条起始端“由外及内”推进整合,或许是山钢冒险“走出去”的真正寓意所在。
利益之争仍待破题
7月24日,莱钢股份发布一则重组风险公告,提示该公司与济南钢铁的重组议案距离召开股东大会只剩一个月的时间,股东大会有无法召开以及重组无法实施的风险。
莱钢与济钢两家利益如何均衡,原有的市场如何划分,财权和人事如何协调,这些问题在整合之路稍见起色的当下又再次摆在山东钢铁集团的桌面上。旗下两大公司貌合神离的“别扭”使得山东钢铁借莱钢整体上市的愿望恐怕又要受挫。
“济钢、莱钢都有上万口人,每一步都直接触动所有人的神经,要实现产业整合,恐怕比股权整合更难。”济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说,这还没有算上民企并进来的日照钢铁。
“其实,这些整合怎么说呢,说实话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整合。”分析师徐光剑一语道破症结所在。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曾节胜认为,这次山东钢铁集团大刀阔斧的整合之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这些企业都非常大、流水线非常长、人员多、机构也比较多,再一个莱钢、济钢都是千万吨以上的钢厂,彼此规模相当,都是比较大的。”
财权分散,人事难调,生产运营相互独立,这些棘手问题都是山钢难以执行统一管理、将整合真正落实的障碍所在。
“莱钢、济钢都是山东省国资委直属大型钢厂,相对于之前的河钢、鞍钢,进展还算可以,不过整合起来问题比较多,是需要一个过程去解决的。” 曾节胜如是说。
“山东钢铁集团属于行政整合的典范样本,”分析师赫荣亮指出,“比河钢的行政力度都大。”
尽管可以借助“行政之手”的强力,但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企业整合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线搭桥,任何整合到最后都是利益的重新分化与配置,如何找到各方的利益均衡点,仍然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