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市场英国劳合社落户上海,是劳合社成立300多年来第一次在本土外设立分支机构,两年过去,劳合社(中国)已经吸引了13家辛迪加成员。 近日,劳合社举办第一次全球责任风险论坛,吸引了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多位高层参加。其间,《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劳合社主席彼得·列文勋爵,列文表示,看好中国的保险市场和再保险市场,劳合社将致力于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中国再保险和航运险市场发展。 《华夏时报》:两年前,劳合社(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对于一个类似保险交易市场的组织来说,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上海?两年后,上海得到建设两大国际中心的好消息,这对劳合社来说意味着什么? 列文:在很多地方都有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有兴趣在中国开展业务。我告诉他们,如果不理解就买张机票,到上海、北京和中国其他城市去,就会知道中国的保险市场有多么巨大,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多么迅速。 过去几周里,我一直都在听上海的高层领导阐述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想法,所以我觉得,两年前把劳合社(中国)设在上海是个了不起的决定。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还决定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而在这个领域,劳合社拥有300年的航运保险经营史。所以我对屠光绍副市长和李克穆副主席都讲,希望能够凭借劳合社的经验,和中国的保险合作伙伴,推进航运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华夏时报》:你是英国劳合社的主席,还曾经担任多年伦敦金融城的市长,在你看来,上海建设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眼中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什么样的? 列文:我去过很多国家很多城市,上海是最有潜质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现在上海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设施,一些硬件设备也具备了,但是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显然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如同劳合社要在中国成为首屈一指再保险商一样,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艰苦努力的工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一个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云集,需要各种金融交易方便快捷,全球资金在这个城市快速流动,这些是上海需要努力的方向。 《华夏时报》: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应是银行业中心,也应是保险业中心,但中国的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比依然很弱小,对此你怎么看? 列文:中国这个市场蕴含的规模非常巨大,但是很多领域都还没有被发掘。就像航运险,中国巨额的外贸出口需要航运保险来为其提供保障,2008年四川的地震也激发了中国政府和民间对于巨灾保险的探讨,劳合社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愿意和中国的保险伙伴合作,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技术支持。 劳合社是一个保险商聚集的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所有的寿险、非寿险、再保险机构都在进行保险交易,互相沟通信息,甚至是形成保险定价机制。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在中国能够发展、形成这样一个市场,劳合社(中国)容纳所有来自全球的保险商,当然也包括中国本土的保险商,有一天上海出现这样一个庞大的保险交易市场时,我相信中国也真正形成了国际保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