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捷太格特(JTEKT)通过展板介绍了将在2010年10月28日~11月2日于东京有明国际会展中心(东京都江东区)举行的“第25届日本国际机床展(JIMTOF2010)”上展出的部分机型(3款)的概要*6。着3款机型均以中国及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主要销售目标,“目前正以削减规格过剩部分将价格降至现有机型的约一半为目标推进开发”(捷太格特)。
具体介绍的是圆筒研磨床“GL3P-32E”、卧式MC“FH500E”、立式MC“PV640E”三款机型。
虽然上述3款机型的详细性能均未公布,但据悉将以在不降低基本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价格为理念提供低价位机型。不过该公司并未考虑因此就从新兴市场国家进口部件。
在NC装置方面,以往只在研磨床上配备自主产品,而此次的3款机型均采用了自主产品。
捷太格特表示:“在中国市场上,虽然我们的高精度门式MC等高档机型获得了好评,但在通用MC方面,则与中国大陆、台湾及韩国企业之间存在较大价格差距,因此未能畅销”。该公司判断,要想实现其提出的在中国市场上使销售额每年增长15%的目标,就必须同时销售高档机型以及此次公布开发消息的低价位机型。
除了价格及性能以外必须努力的方向
要想与捷太格特一样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展开攻势,投放低价位机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其他日本企业也通过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企业以及在当地建厂等措施,开始大力开发低价位机型并降低高档机型的成本。
另外,作为比中国企业先行一步的战略,日本企业继低价格及高性能之后开始致力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员工不断提出提高工资的强烈要求。今后应该将焦点放在如何能够利用更少的人来制造产品上”(西铁城精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小泽达也)。
今后,在人工费预计会高涨的中国,出色的产生效率也将成为重要的卖点。“就西铁城而言,可用1台机床处理多道工序的复合加工机床以及组合使用装料机及机器人的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必定会扩大”(小泽达也)。
三菱重工业也对其在中国市场上致力的齿轮加工机床(滚齿机)着重进行了高效率方面的宣传。该公司在展会上利用齿轮加工机床进行了干切削的现场演示。展示了不到1分钟便可加工完成1个齿轮的情形,突出宣传了“有的工件甚至可达到3倍”(三菱重工业)的高生产效率。
干切削是一种不使用切削液的切削加工技术。除了无需切削液供给装置及切削液后处理等节能优点之外,高速切削带来的高生产率以及运行成本低等也受到了好评。据三菱重工介绍,干切削技术也在中国逐渐普及,汽车行业的订单增长尤为显著。
虽然与中国企业制造的机床相比价格达到2~3倍,但干切削的优点越来越为人所接受。所以三菱重工还在推进降低价格的措施。
具体而言,三菱重工正在上海近郊建设生产齿轮加工机床主力产品“干切削滚齿机GE15A”的工厂*8。该公司预计中国市场(尤其是面向汽车企业)的齿轮加工机床销售将会增长,今后将主要面向生产小型且需要高精度加工的汽车、摩托车及减速器用齿轮的企业扩大销售。该工厂2010年8月动工,预定2011年3月开始生产。预计2011年度产量约为40台/年,4年后约为100台/年。
该工厂预定采用SharedFactory(生产多种产品的工厂)方式。SharedFactory是一种通过1个海外工厂生产多种产品的方式。将在该公司在中国的橡胶轮胎机械生产基地——常熟菱重机械公司内建设新工厂,在生产齿轮机械的同时,增加生产橡胶轮胎机械。三菱重工表示,通过在现有生产基地增设新工厂,能够迅速且低成本地确保当地生产。这是该公司首次采用该方式进军海外市场。今后该公司将进一步设立并扩充采用该方式的海外基地。
三菱重工过去一直在印度生产齿轮加工用刀具,此次是首次在中国建设机械工厂。生产机型锁定为中国市场上畅销的、可加工汽车(变速箱等)用齿轮的机型,性能指标基本与日本栗东工厂(滋贺县栗东市)生产的产品相同。
三菱重工将通过在中国工厂进行生产来降低包括关税及运输费等在内的成本,并努力完善售后服务。除了导入用于制造齿轮加工机床的各种组装设备及计测设备之外,还将并设展厅。另外还将通过实机展示以及满足客户提出的试加工要求,积极向中国市场推销齿轮加工机床。
将机床停机时间缩至最短
客服体制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这不仅能够让客户掌握可充分发挥机床性能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可缩短因故障等问题导致机床停机的时间。
实际上,捷太格特也计划在投放低价位机型的同时,于2010年内在上海市近郊设立客服中心,以加强对用户的支持。将在客服中心设置演示机床,让用户进行操作并进行试加工,由此来充分宣传该公司制造的机床产品。同时还将扩充客服人员,在用户使用的机床发生故障等问题时迅速给予解决。
山崎马扎克机床(YAMAZAKIMAZAK)宣传了其客户服务的最大特点:“在接到邮件或电话后24小时内提供服务,可将用户停机时间缩至最短。”该公司为了完善在中国的客户服务,于2010年8月在大连设立了技术中心。山崎马扎克刚刚于2010年6月在广州设立技术中心,加上上海的技术中心,形成了通过3个技术中心提供客户服务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