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朝辉 实习记者 郭媛媛
为加强陕西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保护和建设工作,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省优质小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5月11日,以“创新发展,优质高效”为主题的2019年陕西省优质小麦产业峰会暨优质小麦西农511品种展示会在陕西省华阴市举行。行业专家学者及政府农业部门、种子管理部门、小麦种植收贮加工、经营服务领域共200多人参加了峰会。
“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陕西关中地区位于黄淮麦区的西部,是我国东、西、南、北麦区的交汇地带,小麦饱受条锈病、秆锈病、赤霉病、白粉病、根腐病、叶枯病等主要病害侵害。特殊的自然条件,让关中地区的小麦平添了多重考验,也让小麦品种选育更加注重抗性。
“我校的小麦育种,尤其是优质小麦育种,一直走在国内和世界的前列。”峰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自建校以来,学校自主选育的“碧蚂1号”“小偃6号”“小偃22”等小麦品种,是陕西省小麦种植七次大范围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优质、多抗”一直是西农大小麦品种的突出优势和特色,建议高校、种子生产企业、小麦种植企业、粮食收购加工企业携起手来,积极创新,把西农大创新品种生产的粮食装在中国人民的饭碗里,让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的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十九大以后,倡导的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生产理念要落实到实际生产当中,绿色农业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实现绿色农业,种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告诉记者,小麦品种,不仅要高产、还要优质,要符合人们对生活需求,那么在环境生长过程中,提倡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充分发挥品种自身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西农511”小麦品种,在西农育种的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适合于绿色发展的目标,产量、品质、抗性都是比较高的。目前,西农大所培育的品种在国家种质资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充分展示了杨凌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力促种业发展 打造种业“中国芯”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无可替代的“芯片”。优良品种是最重要的科技载体,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内在条件,是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西农511’的成功培育正适应了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适应了市场的需求。”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处副处长吴金亮说,“粮食下一步的出路就是规模化经营,政府从政策方面引导,种植户跟随市场变化,共同推进和加快良种的推广和使用。”
自成功培育以来,“西农511”推广势头强劲,已推广到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已跻身通过国家审定的三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之一。其稳产特性,更是对稳定黄淮区小麦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西农511’是去年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有三个显著优点: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筋标准;综合抗性好,高抗条锈病、赤霉病、抗逆性好(抗倒春寒)、节水性好、抗倒性好;适应性强。”“西农511”小麦育种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告诉记者,“西农511”优质小麦新品种经受住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2017年小麦条锈病以及2018年倒春寒的恶劣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严峻考验,从众多小麦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优质、多抗”的“西农特色”品种的杰出代表,有望成为小麦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主导品种。
农业提质增效 农民增产增收
“去年,我种了2000多亩的‘西农511’小麦品种,销售的时候,比市场上的其他品种每斤贵1毛5呢。每斤贵1毛5是个什么概念?一亩地产1000斤粮食,总共产200万斤粮食,每斤贵1毛5,下来就能多卖30万元。”在随后的观摩现场,小麦种植大户、渭南北洛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红兴奋的告诉记者,在同等气候条件下,管理水平一样,西农511这几年产量都是相对比较好的。
张永红介绍说,自己已经连续种了三年,2017年,抱着试试的态度,只种了300亩,综合评判小麦管理和产量后,决定第二年继续种植,并且扩大种植面积。于是,2018年种了2000亩,经受住了倒春寒的恶劣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严峻考验。今年自己种植了4000多亩,加上周边的种植大户,当地大概种了7000亩。对于今年的收成,张永红信心满满。
“为了切实解决小麦优质不优价的问题,我们专门制定了一个优质小麦生产标准,叫‘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收购,单品单收,使它提升价值。”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卜建军向记者介绍说。
卜建军告诉记者,在具体的生产中,公司采取“双减双增”的方法,减投入,减风险,增产量,增收入,真正做到绿色有效。以华阴为例,以前每亩地的小麦播种量是40斤,通过技术手段,采用“西农511”小麦新品种,使播种量降到了每亩地20斤。氮肥的后移,病虫害的早监测早预防,让农户最少达到每亩增加200块钱的产值。
“加工企业+收储企业+大唐种业+合作社+农户”的配套产业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每一方都是利益即得者。通过发挥大唐种业的推广优势,把农户和杨凌的科研成果紧紧地联系和凝结起来,让几方都达成一个共享共赢的局面,将有力推动陕西省优质小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持续提高产品品质,稳定增加产业效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助力供给侧改革,践行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