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形成了一系列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这些论述体现出了鲜明的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和历史思维,回答了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时代命题,为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要立足自给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并且一再强调“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一以贯之的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更是时刻警醒我们:对于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困难增多,这个时候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至关重要。如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不仅会带来物价上涨,使经济发展陷入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双碰头的被动局面,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从战略上看待和把握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始终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
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总书记指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了。”他还强调“我们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深刻阐释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农情和发展大势的深刻研判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但是粮食安全仍存在隐患,粮食供需仍是紧平衡。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地认为今后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比国内便宜,就简单地以为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决不能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绷紧“端牢饭碗”这根弦,数量质量一起抓、产量产能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把抓好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要确保产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历史经验显示,只有牢牢稳住粮食产能,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推进我国经济的深度转型、换挡升级;只有牢牢稳住粮食产能,我们才能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争取空间和时间,提供“大后方”式的强力支撑。随着资源约束的日益趋紧、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以及结构性矛盾凸显,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必须要走粮食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粮食“数量”“质量”“能力”三者有机统一,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安全,产量可以一时多点少点,产能必须巩固提升,真正实现“吃得饱”“吃得好”“不愁吃”,总书记强调“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好建设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下,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迫切需要稳住农业,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学懂弄通做实,贯彻到重农抓粮的各方面、全过程,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捧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