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政策性养殖保险业务的开展,养殖保险关键环节监管薄弱的弊端暴露出来。要从机制入手,从源头防范,解决养殖保险可能会存在的虚假承保、虚假理赔、虚假费用的问题。
最近,一则四川德阳市高坪镇农民张某伟一头猪都没养、获赔近百万生猪保险的新闻,引发行业热议,而该市近三年来共有1729户养殖户、41家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以少投多”虚增、“无中生有”虚构等方式进行虚假投保,最多的一户虚保高达15万头,套取财政补贴336万余元。一项惠民惠农的政策性生猪保险,在业务链上成了农险机构、畜牧站串通不法养殖户弄虚作假、骗取补贴的工具,让好政策彻底变了味,使人不由地想起了小品《亲家来访》里演员蔡明对养猪的亲家说的一句台词:养猪的怎么能干出狐狸的事。
我国是养殖业大国,有8000多万养殖场户,生产了产量世界第一的肉类和禽蛋。在畜禽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疫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会给生产经营者带来较大的损失。“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养殖业的风险源多,不可控性更大,对保险公司来说进入养殖业开展业务的风险也很大,综合赔付率高。一直以来,其在养殖业上承保的范围、数量和经营的险种相对较少,经营积极性也不高。推广养殖保险经常是业内喊破了嗓子,保险公司仅开展了中央补贴型的生猪、奶牛保险业务,没有从根本上把养殖保险纳入业务范围。每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议案、提案呼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保险,但是养殖业的特性让推广养殖保险成了“火车进站,吼得凶,走得慢”,养殖保险业务和我国养殖大国的地位不匹配。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养殖业抗风险能力增强,疫病防控、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地区把发展养殖业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提高贫困地区或者贫困户的养殖信心时,相关部门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一些针对生猪、肉牛、奶牛、蛋鸡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大部分保费由政府补贴,养殖户承担的保费很少,养殖保险业务的风险降低,保险公司也乐于和政府合作开展保险业务。比如四川德阳开展的生猪保险,保费由政府补贴80%,农户出20%,甚至还用保费返还来推广政策性生猪保险。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和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联合在河北省隆化县、丰宁县等试点的“联办共保”扶贫新模式,采取“基本+补充”的方式对全县肉牛投保,其中“基本”部分由县财政统保,保费和保额为总保额的80%;“补充”部分由参保对象自愿选择,保费和保额为总保额的20%。保险公司对全县存栏肉牛予以承保,为贫困户养牛时抵御风险构筑了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保险公司还开展了险资直投业务,来促进有能力的养殖户从事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一方面,这些政策性保险业务能够保障养殖户花很少的钱,放心大胆地从事畜禽养殖,没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通过政府补贴保费,降低了经营风险,还因承担政策性保险业务彰显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既规避了风险,又赚到了钱,还赢得了声誉。
然而,好政策往往被“有心人”算计。过去养殖保险业务不好开展,原因是养殖户保险意识不强,一不交保费,二无有效监管数据,容易被骗保。德阳市通过政府补贴80%的保费推出的惠民惠农的生猪政策性保险,不但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减少了养殖户的保费额度,而且为了鼓励养殖户投保,推广生猪保险还采取了奖励的办法,是保险机构、畜牧监管部门和养殖户都受益的好政策。而当地畜牧站、保险机构和养殖户等保险业务生态链上的一串“有心人”,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投保、理赔、监督管理规定,却抓住只要购买保险,无论猪死不死都按1.5%理赔形式返还的奖励政策,联合起来共同疯狂造假,虚构虚增养猪数据,将喂“数据猪”“空气猪”做成了专门生意,套取财政补贴据为己有,保险机构和养殖行业的人干起了狐狸的事,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造假套钱者终究受到了处理。
当前,随着政策性养殖保险业务的开展,养殖保险关键环节监管薄弱的弊端暴露出来,为内外部人员骗保骗赔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从机制入手,构建养殖保险理赔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病死畜禽由养殖户就近送交到收集点,再由收集点运送到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处理。经养殖户、畜牧部门、保险公司、无害化处理中心确认的收集处理凭证,作为保险理赔的依据,及无害化处理中心获得政府补贴的依据,相互监督制约。同时,加大科技承保理赔应用,随着物联网养殖技术的成熟,建立养殖数量电子档案平台,提高养殖场的数字化管理水平,通过电子芯片植入、电子耳标、猪脸识别等技术,保证每一头(只)畜禽科学规范承保,从源头防范化解道德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保险可能会存在的虚假承保、虚假理赔、虚假费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