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鞠躬尽瘁朱显谟 毕生致力河水清

   2024-08-09 147小编147小编260
核心提示:上世纪50年代,一个人拖家带口从大城市南京来到西北小镇杨凌,从此他扎根杨凌,矢志不渝,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的治理,致力于黄河

上世纪50年代,一个人拖家带口从大城市南京来到西北小镇杨凌,从此他扎根杨凌,矢志不渝,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的治理,致力于黄河水变清——他就是朱显谟院士。

作为我国近代土壤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在朱显谟从事土壤科研事业的70余年里,他始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为新时代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作出了表率,树立了典范。

图为在场嘉宾观看纪录片《毕生为河清》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深切缅怀朱显谟先生为我国土壤科学和水土保持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12月4日,纪念朱显谟院士诞辰105周年座谈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当天上午,朱显谟塑像在水保所科研大楼前揭幕落成。先生雕像为半身铜像,面部慈祥,眺望远方……黄土披绿、黄河已清,共念丰碑,精神永存。

生而为"土" 立志当名"科学农民"

1915年12月4日,朱显谟出生于上海崇明。1936年他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毕业后进入江西地质调查所,跟随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工作。侯光炯强调实地考察、注重一手资料的科研态度对朱显谟产生了深远影响,朱显谟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直至1959年前,朱显谟先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

从"红土"到"黑土",朱显谟的人生离不开"土"这个关键字。1940年,朱显谟在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指导下,来到江西泰和开展土壤调查,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泰和区土壤》,此后多年,朱显谟为红土研究做出卓越贡献。

1950年5月,朱显谟以中科院东北土壤调查团副团长的身份主持黑龙江东部土壤调查,初次发现灰化土中A2层井非R203的淋失层而是硅的沉积层,由此得出我国东北森林植被下的土壤为棕壤而不是灰壤的结论,后被东北林土所印证。

也正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朱显谟也参加了四次黄土高原考察,针对土壤侵蚀分类和侵蚀区划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见解和研究成果,成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的奠基人。

1959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举家从南京来到杨凌,从此扎根黄土高原开展土壤和水土保持研究5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为黄土高原整治提出"28字方略"

在西北广袤的大地上,朱显谟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朱显谟从水土保持学科规律出发,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同时又考虑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把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问题纳入国土整治范畴。

经过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践,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31.6%提高到现在的65%,黄河输沙量由过去每年16亿吨下降到现在不足2亿吨,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近400公里,创造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伟大奇迹。

20世纪70年代末,朱显谟对昭苏盆地黑钙土、寒温带栗钙土与黑钙土、高山草甸土等自然景观与土壤剖面进行了考察,更加丰富了我国山地土壤垂直地带分布规律的内容。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这"28字方略"正是朱显谟毕生心血的"结晶"。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因为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下游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险,越险越加""河床愈高,断流上溯愈快,历时更长"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一问题,朱显谟积60余年研究成果,结合群众实践经验,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完善了"黄土研究-黄土高原形成-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国土整治"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

作为水保所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朱显谟还培养出了我国首批土壤侵蚀学硕士和博士,他的学生多数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有的已经成为土壤学、水土保持界的学术领军人物。

图为朱显谟之子朱寅在纪念座谈会上发言

"黄河水不清,我死不瞑目"这是朱显谟发出的铿锵誓言。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朱显谟先生不仅为黄土高原水土治理做出卓越的贡献,而他甘于奉献的精神更值得传承与后辈学习。学习他的优秀品格,立足新时代,践行"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接续奋斗。

农业科技报记者王朝阳 材料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