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间牵动千万户。如何推动农村改厕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民生大事。在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全国气候生态环境千差万别,经济生活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怎么能用一种改厕方法?”总书记的话直指改厕工作推进方式的关键要害:不能套用一种方式、盲目“一刀切”,而要充分尊重每村每户的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干一处成一处。
改厕事小,干好却有大学问,因此称得上“革命”。厕所革命,不是简单建个厕所,解决有无问题,而是要建起来、用得住,解决家家户户农民日常如厕实际使用问题。早在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北县考察时,就为村里的规划支起了招:“改厕问题也要科学设计。”“科学”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农村的实际是什么样,就要建什么样的厕所,不能照搬城里的模式,也不能原封不动照抄别地的方案。
一地有一地的实际。这里的“实际”包括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经济水平、风俗习惯等。比如,城里人口居住集中,地下管网铺设成熟,农村多为散居,人口密度小,尤其在山区,户与户之间距离更远,而且地下管网设施欠缺。农村改厕如果套用城里的模式,就会造成成本费用高,地方建不起、农民用不住等问题。此外,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干旱缺水和水资源丰沛地区的实际情况也不同。如果把改厕简单等同于旱厕改水厕,就会出现厕所建成了,农民却用不了或者用不起,最后只能弃用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些不顾实际的乱建厕所行为,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一些地方浮皮潦草、浮光掠影,造成大量厕所存在严重问题,所以我多次作出批示。”一方面,他谆谆嘱咐:“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另一方面,他严厉指出:“不作为对党和国家工作有危害,但有时乱作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只求数字政绩、不求建成实效的乱建厕所行为就是典型的“乱作为”,不仅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问题,还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解决问题的根子在于树立起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正确政绩观。只有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把厕所改好。眼睛不只盯着漂亮的外观,而是更加注重厕所质量过不过硬、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功夫不只下在建成厕所上,而是更加关注后续粪污处理技术是否过关、排污清理保障能否跟得上;衡量标准不只是像城里的冲水马桶一样干净,而是以更科学的考量决定宜水则水、宜旱则旱。
厕所改不改关乎文明,好不好关乎民生。农村改厕需下细功夫、打硬仗。从一切为了农民的初心出发,才能始终把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真正把改厕这件好事办好,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