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李锦波并不着急上作物。眼下,地头主角儿正是紫云英、苕子等绿肥。虽不能卖钱,他却视若珍宝。9年前,李锦波接触到德国的有机农场,顿时心生向往,从此开启生态循环之路:种草喂牛、绿肥还田、大米酿酒、米糠喂禽、粪便堆肥……他始终认为,种地先得养土,土沃了,好生态自然会回馈你。
李锦波的“中德农场”地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称歇村,一处环境优美的山脚下。如何培土?他自有一套。即通过特有的深松犁等工具,将绿肥等有机质还田,辅以用牛粪作为基质的制剂,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每有客人来访,李锦波常会捧起一抔土。闻,健康泥土有芬芳。
起初,李锦波被视作另类,后来逐渐被认可,产品也得到了市场追捧。而今后在浙江,对于土壤的这种厚爱,将成为一股风尚。因为最近,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等五个厅联合印发文件,正式启动“土壤健康行动”,这在全国省级层面尚属首次。
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数量上的,中央也多次强调耕地问题。浙江早在2003年就提出高效生态农业,更是全国首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以及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浙江此次专为土壤发起“健康行动”,与以往有何区别?重点在哪?
关键词一:区域化集成推进
对于秸秆如何变废为宝,不少地方一筹莫展。在永康市,却有个全链条的收贮运服务体系。目前,该市秸秆综合利用覆盖率100%,3万多亩以葡萄为主的果桑作物,每年产生3100吨废弃秸秆,97%以上都能得到有效利用,秘诀就在“秸秆换肥”。
谁来收?永康有个中心,专门负责收运和堆贮,再生产成有机肥。村头有换肥点,农户只需将秸秆拿来,填表即可换得等量有机肥。对企业而言,每回收1吨秸秆,刨去成本,可净赚100元。得益于此,去年,该市直接和间接推广了6000吨有机肥。
永康以秸秆入手,临近的浦江县则从土壤酸化治理和新垦耕地培肥下功夫。在檀溪镇洪山村,一处新垦耕地土壤快速培肥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这里采用腐植酸、有机肥、生物肥料,以及土壤调理剂等产品的优化组合。去年,800余亩水稻亩产达到了700公斤以上。
这样的实践,在浙江每个地区都能找到缩影。对于耕地质量保护,从2003年,提出高效生态农业以后,浙江素来紧绷此弦,此类探索蔚然成风。到2020年底,浙江耕地平均质量等级达到3.7等,高于全国1个等级。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率先开展化肥定额制改革,连续七年实现化肥减量。
“但也要看到,耕地紧张、土壤酸化、养分失衡、连作障碍等问题仍十分突出,现阶段,更需要集成协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冬寿认为,实施“土壤健康行动”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深入实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实践创新,更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与以往就单个问题、单个产业、单个环节提出条块解决方案不同,此次,浙江更强调区域化整体推进,将率先在26个山区县及生态功能区域优势明显区域,选择一批试点县市,开展健康土壤基地培育,建立健康土壤基地,以及健康生态区评价和认定办法。
在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站长虞轶俊看来,没有前期农业绿色发展的历程,实施“健康土壤”等于无本之木,但土壤是个生态系统,到了后一个阶段,待各项措施日渐成熟后,必须集成推进,方能事半功倍。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上,“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已成主流理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欧盟等就开始了土壤健康研究。2019年,“土壤健康与食物”欧盟行动启动,提出到2030年,欧盟所有国家至少75%土壤是健康的。
关键词二:个性化量身定制
眼下,在诸暨市同山镇布谷湖畔,千亩油菜花颇为吸睛。其中有块地,人气最旺,原因是花更密、更齐,也更旺。同样的田,同样的品种,有何特殊之处?原来,这是全省首个油菜化肥定额制施用的示范方。
这片油菜地的主人名叫王泉,展飞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化肥咋施?他不靠经验主义,而是打开微信小程序,查询此地的施肥方案后,再去买配方肥。像王泉如此种地的,在诸暨有不少。
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耿苗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诸暨对全市农田进行了一次“体检”,共检测1022个土样,并根据结果制定一户一业一方的施肥方案。“就像人吃食物一样,土地缺啥就补啥。土地吃得更科学、更营养,自然更健康。”张耿苗说。
“浙样施”的智慧施肥平台已成为浙江科学施肥的“金名片”。其具有土肥资讯发布、施肥咨询服务、主体定额查询、施肥台账记录等功能模块,基于种植信息和地力差异,可因土制宜,提供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田畈级多作物施肥咨询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在八成以上涉农县市区上线,今年有望实现省内全覆盖。
“利用数字化、大数据,让生产主体便捷获得个性化、科学化的养地方案,这对于健康土壤具有重要作用。”唐冬寿告诉记者,接下来,构建土壤健康管理新体系迫在眉睫,首要任务就是“体检行动”。
据介绍,在监测环节,浙江将整合、提升、新(改)建一批国家(省)级耕地质量、农田环境、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自动化、智能化综合监测站,同时建立不同土壤类型、适宜作物高质高效绿色种植为导向的健康土壤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健康土壤评价标准,计划通过5年,对全省土壤质量、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体检,将体检结果上图入库,实现土壤健康“一网通查”。
“可以想象,以后通过手机,就能清晰掌握脚下这块地的健康状况,适宜种植的作物,以及最佳的‘营养套餐’。当然,建立全系统、全域化、全链条健康土壤数字智控,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撑,但这一步非常关键,也非常迫切。”虞轶俊说。
关键词三:系统化内外兼修
刚买进一批缓释肥,尽管每吨价格比去年涨了1200元,可杭州宝树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建东仍觉得值。过去六年,自从用上缓释肥,成本虽高,可“甜头”也明显:省心省工,他感觉到,土壤在一点点变肥。
用肥只是一环,为了让土壤更健康,谢建东有整套“组合拳”。冬闲时播绿肥,田埂上种蜜源植物,翻耕灌水灭蛹……如今,他自己种了3000多亩水稻,也会为周边提供服务。去年,萧山新培育了8家统防统治服务专业合作社,还组建了无人机飞防联盟,防治面积12万亩次。
在“萧苗农业科技”的老板魏国庆看来,土壤要健康,必须内外兼修。其老本行是地质勘探,加上从事的又是育苗,因此,他对地尤为关注。其解决方案是:智慧生态。60亩的大棚里,环境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一网打尽,可实时提供最适宜的水肥灌溉方案,就如同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地了解耕地质量动态变化,2020年,杭州市余杭区专门在满山红蔬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综合监测点。其主要包括自动监测功能区,以及耕地质量和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利用掌握的农田水分、地力情况和肥料施用、种植环境情况,建立土壤改良模型。
现在,无论是地方部门,还是生产主体,大家都愈加重视土壤,也深刻认识到,这事马虎不得,可也急不得,必须久久为功、综合施策。在这次“健康土壤行动”的路线图中,系统化思维无处不在。
比如,障碍土地的治理,有针对土壤酸化,有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土壤生态修复中,除了制定发布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南,优先推广绿色高效施肥技术之外,强调重塑化肥减量实施体系,构建“专业测土、按方配供、科学施肥、定额管控、奖惩激励”机制;而区域性推进土壤生态修复,目的也就是将各项措施进行集成。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还将持续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推广有机肥替代、稳粮肥田、园地套种等技术,推进绿色农田、粮功区提标改造、新垦耕地和“非粮化”整治地力修复。根据目标,到2025年,实施区酸化耕地pH值平均提高0.5个单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以上;全省耕地质量等级平均达到3.6等以上,高等级耕地占比超过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