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唐仁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推进耕地保护建设全方面加强
“加快发展农业强国,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既体现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又彰显打破常规的后发优势和赶超优势。”唐仁健在文章中提到,要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找准突破重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唐仁健指出,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
他认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六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点即推进耕地保护建设全方面加强。具体而言,包括严格保护耕地数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控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目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供求结构发生变化,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进口越来越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耕地不足。
“未来中国还要搞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占用耕地,这就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了。”李国祥说,中国有占全球近20%的人口,但只有占全球9%的耕地,这是我们基本的资源禀赋,要保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耕地。
“首先就是要把耕地的数量保护住,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他说,搞经济建设需要耕地,但是总的耕地数量不能越界,这是一条红线。
其次,除了保证耕地数量之外,还要采取积极方法来提升耕地质量。李国祥说,途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途径之二是加强对现有的耕地质量比较好的土地的保护,比如一定要加强保护黑土地,不能让黑土地的质量进一步下降。
另外,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提高建设标准,过去我们主要是侧重于工程建设,现在要提高土壤质量,这里还涉及一些结构的调整,比如耕地到底该怎么用等。
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在保护耕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2021年我国建成1.0551亿亩高标准农田;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提出2022年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李国祥表示,近年来,很多地方小田并大田,从而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之一。“现在国家对于耕地保护的力度更大了,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这非常重要。”
专家:我国的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任务”中,唐仁健还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
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领军企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同时,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基因编辑、生物工厂、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围突破。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对此,李国祥认为,“谈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一个是藏粮于地,一个是藏粮于技,整个科技装备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种业,如果没有种业,其他的也很难取得成效。”
在李国祥看来,目前整个世界包括中国都在进行科技革命,农业科技革命或者生物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它的机遇最大。“我们在有限的资源禀赋条件下,要满足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出路还是在科技,科技能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所以它的潜力是最大的。”
李国祥认为,在农业科技领域,最容易“卡脖子”的是种业,最取得突破的也是种业,而种业的突破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他举例说,“过去说一亩地产一吨的粮食是不太可能的,但今年有农民朋友跟我讲,东北现在玉米的亩产可以达到2500斤,已经超过了一吨。这在绝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技。”
农业科技装备的突破也对农业科技体制的突破提出更高要求。李国祥认为,种业创新的突破要强化以企业为主体。以往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创新目前来看可能不太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种子到底行不行,还是由农民说了算,而企业是面向农民、面向市场的,搞得好就带来效益,搞得不好就没有效益。科研单位是有财政支撑的,企业只能靠自己,所以还是要以企业为主体。”李国祥表示,如果把企业培育起来,使我国种业站在世界前沿,那在我国有限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就能更好地解决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