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一部陶瓷史,竟然半部都在浙江!

   2024-06-06 147小编147小编550
核心提示:  浙江的制瓷业从夏商时期开始,延及明清,其主流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阶段。先秦时期的原始瓷汉六朝时期的早期越窑唐宋
  浙江的制瓷业从夏商时期开始,延及明清,其主流发展过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阶段。
先秦时期的原始瓷
汉六朝时期的早期越窑
唐宋时期的越窑
宋元明时期的龙泉窑
  唐代越窑,源于汉六朝时期的早期越窑,而早期越窑,又源于先秦时期的原始瓷器。唐代之前的中国制瓷业,基本集中在浙江地区,浙江的制瓷业几乎等同于世界的制瓷业。

  浙江是瓷器的故乡,是瓷器的起源地。

瓷器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先后经历了先秦时期原始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汉六朝时期成熟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两个过程。制瓷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技术跃进: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浙江不仅在夏商时期发明了原始瓷,而且在东汉时期成功烧造出了成熟青瓷,同时这一伟大的技术成果造就了先秦与汉六朝时期浙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制瓷中心的地位。
  先秦时期浙江原始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以德清县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而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第一次兴盛,主要在上虞曹娥江流域完成。
唐宋时期越窑的发展

  进入隋唐以后,由于北方白瓷的发明,从而在唐代中晚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的基本格局,浙江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以越窑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浙江制瓷业,在技术上一直居于时代的巅峰,引领着制瓷技术的发展。

上林湖越窑遗址分布

唐宋时期越窑的窑业中心是上林湖,上林湖越窑遗址群位于浙江慈溪市东南的桥头镇一带,由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四个片区构成,以上林湖区最为密集,目前共发现有窑址180余处。这里窑业规模庞大、技术高超,是唐宋时期窑业生产中心与制瓷技术的引领者,同时是唐宋时期我国主要生产宫廷用瓷的窑场。

唐代晚期净瓶管子

唐代中晚期越窑开始走向繁荣,产品种类丰富、质量较高。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器物无论是胎还是釉,均较前一时期有了质的飞跃。胎质细腻坚致,胎色青灰。器物满釉为主,部分施釉不及底,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极少见剥釉或脱釉现象,釉质感极强,釉色青中泛黄。装饰以素面为主,较为流行的是将碗、盏等大口类器物的口做成花口形,壶等小口深腹类器物的腹部做成瓜棱形。

碗+匣钵

窑具除支烧具与间隔具外,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匣钵的大量使用。这一时期越窑的产品无论是胎、釉这种质的飞跃,皆与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匣钵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装烧量,同时使器物不再受明火烧烤,受温更加均匀,免受落砂之伤,釉面更加均润。特别是晚唐瓷质匣钵及用釉封口技术的出现,釉的呈色为之一变,出现后世所谓秘色瓷的天青或翠青色釉,此类瓷质匣钵的使用,是越窑顶级产品秘色瓷出现的重要技术保障。而秘色瓷将薄的透明釉类青瓷生产推向了极致。

五代执壶

  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器物胎体更薄而器型更加轻盈,圈足类器物圈足普遍加高,外撇趋势明显;胎质细腻,火候高。青釉质量极佳,施釉极均匀,釉面均润,釉色天青或略泛黄。

北宋早期的细线划花

北宋早期器物变化并不大,胎釉质量较晚唐五代有所衰落。最大的变化是从以釉与造型取胜转变为以装饰取胜,流行细线划花,纹饰纤细工整,线条清晰有力,细巧而不失力度,刚柔结合。

北宋中晚期的粗刻花
  题材主要是花卉与禽鸟,有凤凰、龙、白鹭、孔雀、鸿燕、鹦鹉、蝴蝶、鸳鸯、缠枝花卉、莲荷等。每种动物的装饰风格也各不相同,很有趣味。
北宋中晚期时期的越窑由盛转衰,胎釉质量进一步下降,并开始流行夹层碗、五管灯等新式器物。胎釉变化极大,无论是胎还是釉,均不甚稳定,并且越到后段胎色变化越大、胎质越粗、出现大量气孔等废品的比例也越高。釉色中天青釉的比例极低,开始变深泛灰、泛黄,尤其是后段,几乎不见莹润的釉面,青灰、青黄色釉死气沉沉,质感不强。

  这一时期装饰极其复杂,在技法上,除沿用前一时期大量流行的细划花外,出现大量的刻花、堆塑、镂孔以及少量的印花等技法,以刻花技法及其纹饰最为流行。题材主要是各种花卉纹饰,其次是摩羯与海涛纹,少量的禽鸟、人物等,很多图案比例失调。

南宋乳浊釉小罐
南宋时期的越窑称为低岭头类型,青瓷产品在面貌上非常复杂,与传统越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釉色上看可以分成两种:传统的青釉与新出现的乳浊釉。传统的青釉产品又可分成两类器物。一类以青灰色为基本格调,多数器物釉色较差,主要器物以日用的碗、盘等为主。装饰以刻花为主,亦结合划花及少量的印花。装饰题材以花卉为主。
  唐宋越窑的兴衰与江南的治乱
上林湖越窑在唐代的兴起,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安史之乱后,中原与西域的交往被阻隔,唐后期生活重心开始向南方偏移,对艺术的取向也从西方华丽彩章、极尽绚烂的风格,转向江南水乡的朦胧飘逸。越窑青瓷苍翠欲滴,如江南悱恻缠绵的雨季中不经意回眸而邂逅的一池清荷,在大唐经历了浓艳繁华的春色后,以清浅淡雅的安宁平和,迎合了世人欲远离沉酣迷乱,向往平静祥泰的心理需求。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将越窑如凉露浸衣之青列为青瓷的定色标准。此期产品中还能看出唐代的豪放,像石涛的画,用笔纵肆充满野气,而温润如玉。

上林湖越窑遗址
  钱镠东南割据后,江南的富足及钱氏家族对文化的敬重,使越窑在唐末至五代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顶峰,其创烧的秘色瓷不仅代表了传统薄釉青瓷的最高发展水平,是制瓷技术上的巨大突破,而且使秘色瓷成为唐以后历代高档青瓷的代名词。这个全新的青瓷品类中刻划花纹不再,胎体多带棱有筋,以造型简洁为美,施薄釉,胎薄,质极细腻,凸显釉色之纯。徐夤当年用“轻旋薄冰盛绿云”来指秘色瓷,极贴切。
由江南五代时期器物的清淡,可以感受到民众的内心趋向平和幽静的内省,繁丽激越的盛唐音色已了然无痕。由雅淡之趣,可发幽思,看来此时江南不论人性还是艺术都开始进入平淡,臻于成熟。
进入北宋,政治的变动引起了秘色瓷技术的失传,越窑青瓷再一次使用大量的刻划花装饰,早期在高质量青釉的衬托下,产品尚不失华美,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远离了秘色瓷以形色取胜的神采,产品特色不再。由于唐末五代的长年战事,北方丝绸之路阻塞,加上宋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政府对商业的扶持,使得海上贸易迅速增长,很快取代了北方陆路交通,东南沿海成为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唐晚期上林湖越窑产品开始在东南亚、西亚乃至东非广大地区出现,北宋早期的越窑产品更是大量用于外销,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北宋中期越瓷质量的衰退,失去了秘色瓷的特色,加之王安石精简开支的改革,使越窑失去了宫廷用器采购这个最重要的消费群体,这个繁盛了三百余年的名窑开始面对苍凉萧瑟的秋光,衰落必不可免。
  同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各有特色,质量上乘,逐渐取代越窑成为新的名窑。
  宋室南渡,汝窑衰亡,上林湖地区成了早期宫廷用瓷的主要生产地,为上林湖越窑带来了短暂的最后荣光。越窑的传统生产工艺结合南下的汝窑技艺,创烧出全新的乳浊釉产品,南宋时期的越窑上承汝窑传统,下启南宋官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南宋政权安定后,乳浊釉产品大量在龙泉窑生产,越窑的使命到此终结。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