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载华夏文明历史悠久的三晋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勤奋耕耘、志存高远的书法家:他始终将文艺服务人民的文化担当放在首位,以激活古代文字介入当代书法创作为己任。这位书法家就是张铁锁。
张铁锁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接受美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凭着自身的强烈兴趣和专业积累,以作品《学海无涯》为集中体现,在1981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毕业后他笔耕不辍,并不断向新的高度迈进。仔细分析张铁锁近年的书法创作,发现其文化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荆浩画论(书法)张铁锁
学术性:激活古隶、入古出新
张铁锁自小受家学影响而酷爱书法,青年时期就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自身面貌。
有感于书法家姚奠中“笔墨何妨多创新”的激励,更出于对清代碑学热衷“篆隶古意”的学术探索,张铁锁开始主动探寻中国早期文字与书法的学脉关系。他将视野锁定在书法创作较少关注的古隶书领域,决心走出一条追古溯源、融会秦汉的创新之路。
秦篆汉隶是中国书法史秦汉时期的时代标志,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事实是,介于篆隶之间曾长期活跃着它们的过渡体——“古隶”。甲骨文是刻划文字,钟鼎文是铸造文字,而承载“古隶”的秦汉简帛书则是现今发现存世最早的大宗手书文字。如何激活这批文字,是摆在众多创作家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为此,张铁锁结合近现代以来的书法遗迹,深入学习、潜心研究了睡虎地秦墓简牍、岳麓书院藏秦简帛、里耶秦简、郭店楚墓竹简、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等大量秦汉简帛书,开启了新的书法尝试。大量的字法需要重新认识和掌握,许多笔法也需要重新摸索。经过数年的艰苦探索,他跨越了汉隶与古隶在横纵取势上最大的障碍,终于形成气格高古、形态饱满、笔力遒健的书写特色。
诗经·鹿鸣(书法)张铁锁
人文性:回望经典、依仁游艺
受到马王堆帛书老子《道德经》的启发,张铁锁决定用当时盛行的书体来书写当时的百家名篇。他认为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情境,创作出更加符合历史审美、感人至深的书法艺术作品。
带着这样的美好愿望,张铁锁开始了他“回望经典”之旅,创作了一大批以先秦经典为核心内容的书法作品。今年6月他精挑细选,以“闲暇问墨”为名举办了自己的书画展,其书法重点围绕“回望经典、依仁游艺”的主题展开。展览以《诗经》中欢愉的《鹿鸣》“起兴”,以七米高、十三巨幅组成的《离骚》为“承接”,三十二条屏《劝学篇》为“转折”,最“仿真”的工整小隶《孙子兵法》为“聚合”。同时,还以钟鼎石鼓、书画名论为穿插,规模宏大,主题鲜明,好比一幅绘画长卷,启合有序,高潮迭起,既有呼唤中华经典的精神激发,反映出作者深沉的文化情怀,又提升了与观众的审美共鸣。
他说,先秦时期不仅在文学领域诞生了伟大的《诗经》《楚辞》,而且在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等流派相继出现,是中华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子学元典生成时代。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们书法家应该深入学习领会,勇于汲取精华,以此打造出“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好作品。
时代性:服务人民、彰显使命
张铁锁认为,当代书法创作尤其是创作展示要充分考虑时代的要求和受众的需求,决不能孤芳自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普遍缺失对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视,尤其像先秦时期的子学文化、古隶书等历史经典,都有必要深入研究、推陈出新。张铁锁书法创作的内容虽然主要取材于先秦经典,但他同时还关注山西区域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如侯马盟书、荀子散文、荆浩画论。
张铁锁的可贵之处不唯在于他勇于挑战自我,也不唯在于他潜心古隶书创作而作出的积极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深知自己的艺术生命是谁赋予的,并时刻铭记艺术家的使命担当——必须将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成果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养育他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