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清明放风筝——看中国古代民间传统工艺

   2024-06-06 147小编147小编520
核心提示: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令人高兴的节令。据说,清明这天一定要放风筝,而且要有意无意地将线弄断,这叫作“放断线风筝”。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令人高兴的节令。据说,清明这天一定要放风筝,而且要有意无意地将线弄断,这叫作“放断线风筝”。传说这种“断线风筝”可以带走放风筝人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气。还有些地区认为风筝是年景好坏的标志,立春日风筝放得越高,年景越好。

风筝,又名纸鸢,俗称鹞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相传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匠师公输般制造的。他曾经“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并“作木鸢”来侦察宋国的军事情况。这是我国古代有关飞行器最早的记载。虽然“木鸢”不等于“纸鸢”,但说“木鸢”是“纸鸢”的前身恐怕没有什么问题。

类似的传说还有一些。据说汉初韩信想谋反,曾经在高祖刘邦远征叛将陈豨[xi西]的时候用放“纸鸢”的办法来测量未央宫与他住处之间的距离,准备挖地道入宫作乱。南朝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被困在台城之中,与外部音信隔绝。为了与外界取得联系,太子萧纲乘刮西北风的时候放“纸鸭”,把皇帝的告急文书绑在上面,希望有人能来解救他们。这些传说,不一定都可信,但看来风筝最早源于军事用途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南史·侯景传》载侯景乱军看见萧纲放的“纸鸭”,以为是巫觋[xi习]“压胜之术”,这说明当时一般人对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术还不了解,觉得很神秘。

唐、五代的时候,风筝已成为人们游戏娱乐的工具。唐代诗人元稹曾经写过这样的诗:“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这就是描写小孩放风筝。五代后汉的李邺,曾在军营里用纸糊扎成“纸鸢”,让战士们放,以为游戏。后来他对纸鸢加以改进,在上边安上丝弦弓,放起来后迎风能发出像筝一样的响声,所以后来纸鸢才有了“风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风筝娱乐性加强的一个表现。不过当时风筝仍然有用于军事目的的。《新唐书》记载,临洺〔ming名〕守将张伾〔pi批〕,在形势危急时曾制作高达百余丈的风筝,临风纵放,向外界求援。

宋代,城市商业空前发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迅速发展起来,许多民间艺人以此谋生。文献记载,当时汴京和临安等大城市中已出现了众多的风筝行市。在西湖,每当芳春时节,许多少年郎在桥上竞放“纸鸢”,互相较量技艺的高低。在农村,放风筝也成为儿童喜爱的一项活动。陆游《欢村童戏溪上》诗中有“竹马踉蹡〔qiang呛〕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的句子,记载了农村放风筝的情景。宋张石《续博物记》说小孩放风筝,挺胸昂首,极目远望,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引丝向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这可以看作是当时以放风筝为健身活动的总结。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风俗,不仅小孩,游春士女也都把它看成是一项非常高雅有趣的活动,文人士子更多以放风筝为遣兴之雅,诗文唱和。“清明近,游人闹,好风光,大家欢笑,风筝糊就到春郊”,十分热闹。放风筝的盛行,也使当时的绘画、戏曲常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上引记述清明放风筝的句子,就是出自戏曲家李渔的《风筝误》。

放风筝的盛行推动了风筝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风筝不仅在质量、数量、花色品种上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还出现了有关风筝制作的专门著作,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对风筝的制作极有研究,他在书中记载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和技法,每种都绘有彩图,并配有歌诀。这是目前仅见的有关风筝制作的专著。相传曹雪芹曾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给一位穷苦平民,使他赖以度日。他在文学巨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关于风筝的描绘,可以看作是这部风筝专著的补充: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yue月]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大,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吧。”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一时,丫环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送饭的来,顽了一回。……,紫鹃……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呜一般,也逼近来,……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
仅从这一段详细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见到清代风筝样式之多,有“美人”、“软翅子大凤凰”、“大鱼”、“大螃蟹”、“大红蝙蝠”、“大雁”、“玲珑喜字”诸种,而且风筝的附设装置如“送饭的”(一种能沿风筝线上升、接近风筝时被风筝触发机关撒放纸花、纸片的装置)、“响鞭”等也很齐全。据研究,清代风筝的造型已有下列几类:
  鸟形:如鹞、鸽、大雁、凤凰、仙鹤等。
  虫形:如蝉、蝴蝶、蜻蜓等。
  水族形:如鱼、螃蟹、青蛙等;
  人形:各种神话人物、戏曲人物如孙悟空、寿星、哪吒、钟馗、关公、和合二仙、白娘子等。
  文字形:如喜字、福字、寿字及吉语。
  器形:如花篮、扇子、宫灯、鼎、炉、花瓶等。
  几何形:如瓦片、菱形、八卦、五星等。
按其构造,则有硬膀(翅膀上下沿用竹条扎成)、软膀(用一根竹条支撑翅膀上沿,下沿不设竹条,放飞时随风飘荡)、排子(造型平板形)、长串(由若干单元连接成串)、桶形等区别。为了加强娱乐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在风筝上附加一些特殊装置如风琴、笛哨、锣鼓等,这一般都是大型风筝,制作比较复杂。
  清代风筝产地众多,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最为著名。

北京风筝具有帝都特色,造型有五种基本形式:硬膀、软膀、排子、长串和桶形。工艺大致分扎、糊、绘、放四项。在装饰上,强调图案化,以形动人,以画动人。北京风筝最著名的技艺流派为哈记风筝。它最早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在厂甸开设哈记风筝的连家铺。哈记风筝第一代是哈国良,第二代是哈长英,其中哈长英所制风筝,曾于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银牌奖。哈记风筝全部是高级的绢制品,选材严谨,骨架坚固平整,画工精致生动,吃风力准确,突出品种有云龙、五蝠、百蝠、云蝠、哪吒、刘海、蜻蜓、蝴蝶等,其中瘦沙燕最有名。

天津风筝风格独特,在制作上,骨架全用打眼扣榫,不用线绑,显得精巧灵活,轻盈隽秀。在绘画上,它吸收了杨柳青年画、国画和版画的特点,着色浓重,颜色艳丽,线条简洁。品种有人物、花鸟、虫鱼等,以飞禽最为丰富多姿。天津风筝以魏记风筝最有名。魏记风筝制作精巧,“穿眼带榫,前后见平”,竹架的纵横交叉点竹条绝不重叠。造型真实而优美,富有新意。设色鲜艳,气韵生动。魏记风筝的第一代匠师为魏元泰,他擅长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制作风筝。当年他在试放老鹰风筝和乌鸦风筝时,竟引来空中飞翔的老鹰和乌鸦,追逐嬉戏,使观者真假难辨。他的风筝,于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为我国的手工艺赢得了荣誉。
山东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间已有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潍坊风筝结构分平面、浮雕式、立体三种,扎工精巧,造型优美。彩绘风格与当地木版年画相近,有的直接使用木版印制的单色纸,糊贴后再上色涂彩,色彩鲜明。潍坊著名的风筝艺人为清末的王福斋,他制作的仙鹤童子和雷震子背文王,非常精致。
南通风筝起源也很早,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其中一部分就是对南通风筝的总结(曹雪芹自幼生活在江苏,熟悉江苏风筝制法)。南通风筝,工艺精巧,造型优美,音响独特。它分“活鹞”和“板鹞”两种。“活鹞”形象逼真,结构精致,有老鹰磨云、双燕觅食、二龙戏珠等几十种;“板鹞”由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组成,外露六角,俗称“六角鹞子”。南通鹞子风筝小者三尺以下,大者高达一二丈。竹架绷土布,鹞尾拴粗草绳长二三丈。风筝上布满大小葫芦、竹管、白果壳、栗子壳、鸽蛋壳、花生壳等材料做的哨子。大葫芦如水桶,音响如大提琴;蛋壳小哨,其声清脆,放飞时,声响齐鸣,回荡天宇。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