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是杭州老城区的主干道,当年因为集中了医院、书店、商场、银行等机构,成为杭州的繁华所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在解放路的新华书店对面,有一条小路叫惠兴路,与解放路一比显得分外幽静。沿着小路往里走,不多久就能看见一座红白相间的大楼,方正大气,宽阔而轩昂,这就是原浙江省电话局
屋顶的装饰栏板精雕细刻,疏密有致
黄健平,还有四个月就到了退休的年龄,对他来说,退休除了离开工作岗位,更多意味着离开这幢工作了几十年的大楼。回忆起自己刚刚工作,踏入这幢大楼的情景,黄健平还是有点激动:40年前,杭州不像现在啊,哪里有噶许多高房子啊。这个楼在当时那就算很有派头啦,每天到这里来上班,整个人都是洋洋得意的,那感觉就和现在高级白领进写字楼一样的哦!
刚建好的大楼只有3层,后来大修时加了一层
省电话局旧貌,不同立面
军装、军帽,上世纪70年代的典型装扮
1930年电话局大楼奠基时的基石仍在
一楼有4米多高,冬暖夏凉
旧式照明灯,诉说着历史
八十五载岁月变迁,大楼依然端庄大气
事实上,这幢大楼的年纪并不是只有40岁,他的历史比很多人想象中要长远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杭州电信事业的初期。1929年12月,杭州商办电话公司业务下滑,难以为继,接国民政府交通部指令,浙江省长途电话局出资33.68万元接收了商办电话公司。由此,长途电话、市内电话趋于统一,更名为浙江省电话局,随即在惠兴路中段兴建大厦,安装自动交换机。
据当时《申报》载:“1929年12月9日,电话局址勘定,省电话局长李熙谋,因该局即须组织成立,已勘定惠兴路崔家巷、钱线巷附近空地,克期施工建筑,经费16万余元。”
1930年6月,惠兴路大厦落成,浙江省电话局由将军路迁入新址,门牌为惠兴路24号。岁月变迁,曾经的惠兴路24号变成了现在的惠兴路10号,但大楼的端庄、开放却一直没有改变。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4.711亩,有一大一小两幢楼房,二层小楼为青砖实叠本瓦,建筑面积110.88平方米;四层七开间大厦为钢骨水泥结构,建筑面积1747.48平方米,有房74.5间。整幢大厦建筑结构完整,建筑质量上佳,建筑立面简洁。该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手法严谨;建筑外观上壁柱排列整齐,屋顶檐下山花、盾徽、璎珞等浮雕精致和谐,装饰感由上而下逐渐丰美;整体建筑风格采用了西方公共建筑的现代主义风格,一眼望去,方正端庄,大气开放,在当时的杭州公共建筑中,浙江省电话局大楼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浙江省电话局大楼的建成,离不开当时的浙江省电话局长李熙谋。李熙谋(1896—1975),字振吾,浙江西塘镇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即原本的中国第一代高校南洋公学,后发展成为中国五大交通大学的鼻祖)电机专业;后考取浙江官费留美。191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嗣后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7年夏,任浙江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次年兼任浙江省第一任电话局局长、省广播电台台长。在任期间,建立了全省长途电话网,辟设杭州市自动电话,设置各县电台。
从李熙谋的背景可以看出,他是当时中国接受了最优质教育的那些人,且有留美经历,并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学者。这样一个人主持建造的大楼,自然在风格上与中国传统建造完全不同。
早期的电话交换机布满了灰尘
最早的韦斯登重锤式波纹收报机
在这里,诞生了杭州与浙江电信的无数第一
如此大规模的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在当时的杭州并不多见。该建筑充分发挥了钢筋水泥结构粗矿、豪迈的风格特点。尤其是外立面壁柱一字排开,整整七个开间,与门前的小路两相对照,显得高大雄浑,气势十足。更为难得的是大楼粗中有细,屋顶的装饰栏板精雕细刻,疏密有致;四层窗户在整齐中又极尽变化,有的有窗檐,有的没有,窗框大小、纹饰也各不相同;正门更是典型英伦风格,窄小、典雅、纹饰精致大方。
此楼不仅外观独特,造型雅致,内部功能也非常实用。大楼层高高,一楼更是高达4米多,开窗多,通风采光良好;整体厚度大,用料足,坚固、隔热、承重;既适合办公,也适应安装各种精密设备。正是在此楼中,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电信事业度过了他的前网络时代。
大楼建成一年后,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人,李熙谋的校友——赵曾珏。赵曾珏(1901-2001),字真觉,籍贯上海。1924年毕业于南洋公学电机系,后赴英美留学,192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电信工程硕士学位。同年秋回国,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1931年8月,赵曾珏接任浙江省电话局局长,业务颇有起色。《申报》称:“浙江省电话局由赵曾珏氏主持后,对于全省电信工程之设施,业务之整顿,不遗余力。上年度(1932年)突飞猛进,完成工作与营业收入,均比往年为优。”
可以说,这两任局长为大楼与浙江电信事业数十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大楼中诞生了杭州与浙江电信的无数第一:
1932年4月1日,比利时旋转制自动电话在大楼中开通,从此,杭州有了自动电话;
1937年5月19日,杭州开办国际长途电话业务,从此杭州与世界的交流进入电话时代;
1960年1月,开通国产步进制自动交换机,电话号码由四位升至五位;
1976年7月1日,杭州开办长途自动直拨电话业务;
1986年9月24日,杭州首次引进程控电话。
……
谈起这些辉煌的历史,黄健平满是骄傲,毕竟作为一个老电话人,他对大楼是有感情的,而且很多场景,也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些历史既属于大楼,也属于他。2003年6月,值杭州电信诞生120周年之际,杭州电信分公司在大楼内创建了杭州电信陈列馆,而这个陈列馆的建立可以说是黄健平此生参与的最重要的工作。
历史的见证
不同时期的电话机,见证了电信业的发展
书籍
如今的电话局大楼已改造成“杭州电信陈列馆”
如今走进大楼,昔日的繁忙与熙攘已然远去,留下的是一张张图片与一个个实物,无声地记录着杭州电信业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如今的大楼已改造成“杭州电信陈列馆”,展出了从1883年到2003年杭州电信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实物和史料。
整个展厅分为电报厅和电话厅两大部分。在电报厅里,记录了杭州电报业最初的景象:长袍马褂的电报人,留着辫子,操作着韦斯登重锤式波纹收报机,机器上装配着链条、齿轮、传动轴、铆钉……各种复杂而“庞大”的零件。而接收到只是冷冰冰但又复杂的电讯密码,还需翻译才能成为平常人能读懂的文字。现在,人们只要动一下手指,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文件……各种各样的信息就能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出去,瞬间传播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电话厅里,则回顾了从最早的比利时电话交换机到上世纪60年代的国产自动交换机,再到程控电话的发展历程,再现杭州电话业从无到有、有进口到国产的整个过程。
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可能无法理解当时的通讯手段,但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电报的迅捷、准确以及相对的私密性,已经是时代的最高科技,也能给人们带来无数的新奇与惊喜。从情感的角度来说,现代人多元化的通讯手段,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也无非是喜怒哀乐,这一点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古人受限于通讯手段的单一化,电报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有可能更为深刻与激烈。
而当年,这幢大楼可以说是当时杭州的信息中心,几乎所有杭州人所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第一手资料都是来自这里。战争、建设、运动、家国情仇等,都通过这里来传递。难以想象,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幢大楼给杭州人带来过怎样的喜悦、惊奇、悲哀、愤怒……
随着时间的推进,电话机、大哥大、寻呼机、手机、小灵通各种通讯设备层出不穷,当这些物品一个个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科技的革新,也是人类交流手段的演进。走在大楼中,耳边仿佛隐约回响起各种滴滴滴、铃铃铃以及振动、拨号、呼叫、转接、繁忙……这些熟悉又渐渐远去的声音,这不止是通讯工具所发出的声音,也是历史留下的回响。
大楼中每一件展品,黄健平都如数家珍,因为这里的展品大多数都是经他寻访、整理、筛选而来。他一直都希望能让这些展品与广大市民相见,得以让大家了解杭州电信业的发展历史。但展览馆已经落成十多年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这些无声的历史也静谧地留守在大楼当中。如同门前的那条小路,与繁华近在咫尺,但无论春秋,安宁依旧。
大楼所保存的那一段辉煌,也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时间所慢慢掩盖。不知道将来的人们,当他们听见那遥远的电报、电话所发出的古老声音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