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拜的图腾性神异动物,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原始社会时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绝大多数以动物为主。考古人员在距今约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器物上,刻有龙造型的花纹。另外,跟良渚文化同时期的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物玉龙。两个距今五千年的文化遗址都发现了龙的造型,这说明龙在中华民族中的历史地位。
那么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介绍了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潜渊。”宋代罗愿作在其著作《尔雅翼》这样描述龙的形象,“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罗愿作对龙形象的描述,成为后人脑海中标准的形象。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差不多的小石块堆砌而成的,由于这条龙发现在墓地里,因此跟祭祀有很大的关系。除了用于祭祀外,龙还能呼风唤雨。龙如此神奇,那么它是虚构还是真实存在呢?明朝万历年间,人们就亲眼看到了龙。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秋天,浙江嘉兴平湖县出现了罕见的干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饿死无数。干旱过后又是瘟疫,老百姓染病死亡者更是无数,有的甚至灭门了,“死者益无算,甚至有灭门者,大市长街,镇日鲜有人迹,乡村灌莽极目”。走投无路的人们,决定出海打渔。
就在上百名渔民结伴成群摇着渔船出海的那一刻,一条白龙出现了。文献《平湖县志》记载了全过程,“······白龙腾海上,红光半天,空中遥见龙首下垂,鳞甲奋张,晃晃若磨银。两角间有金冠紫衣,仗剑立者,其神长尺许,云水腾沸,咫尺晦冥。龙忽戏吐颔下珠,光芒团圆大如斗,粲粲一似中秋月。”要知道这是县志的记载,它的真实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