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历史解说】平定东突厥,唐朝前期最辉煌的胜利!

   2024-06-04 147小编147小编490
核心提示:  历史上,对于唐朝来说,有一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建国战争,令他们如鲠在喉,那就是突厥对各路割据力量的支持。而唐朝建国战争就

  历史上,对于唐朝来说,有一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建国战争,令他们如鲠在喉,那就是突厥对各路割据力量的支持。而唐朝建国战争就是以对突厥所支持的梁师都的最后一击宣告结束的。

突厥自打崛起以来,一直是北方草原的霸主。早在北朝的时候,它就公开同时操纵北齐和北周,意图追求一种平衡,维持中原分崩离析的局面。隋朝统一后,通过军事和政治策略的双重手段,使得突厥暂时臣服于自己。随着隋末动乱的展开,东突厥再次崛起,并且敢在雁门关包围隋炀帝,到了李渊在太原举兵的时候,形势已经发展到李渊不得不臣服于突厥的地步。那时几乎所有的北方武装力量都或多或少与突厥有关系,《新唐书》说:“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突厥又回到了当年操控北齐、北周的那种好日子。

随着李唐建国战争的顺利进行,突厥越发不安。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权出现在长城以南,所以时不时有各种小动作。而李渊此前虽然称臣于突厥,但实际上只是避免他们不要对自己掣肘即可,并非真就死心塌地追随突厥。后来的战争期间,突厥时不时派兵入侵内地,或者明里暗里扶持唐朝的敌人;而唐朝的敌人一旦战败,首先就想到跑到突厥去避难求援,比如刘武周、宋金刚、刘黑闼,比如本文的主人公梁师都。

梁师都,唐朝建国战争的最后一个敌人。他这个人有个特点,与突厥的关系最为紧密,虽然当时北方各路武装力量都和突厥有瓜葛,但都不如他那么紧密。一则是因为他的地盘主要在朔方、雕阴、弘化、延安等地,也就是说是今天陕北到宁夏一带,靠近突厥,有地理之利。二则是因为他的地盘虽然不算小,但是地广人稀,实力远不如其他武装力量,所以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抱住突厥的大腿。

对突厥来说,梁师都的地盘简直是个宝。当时中原政治核心在长安,而有了梁师都在陕北的策应,河套地区以南便畅通无阻,突厥骑兵可以轻松越过陕北高原一路南下,直接威胁长安。因此突厥很重视梁师都,给予梁师都的待遇与刘武周基本相当。当时梁师都自立为帝,国号为梁,年号为永隆。突厥始毕可汗送他狼头大纛,并赐给“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的称号。几乎与此同时,始毕可汗赐给刘武周以“定杨可汗”的称号,这两个人,一个在黄河以西,一个在黄河以东,成了突厥的左膀右臂。

梁师都一高兴,引导突厥兵马占据河套以南,攻占了盐川郡。对于唐朝来说,梁师都虽然实力并不算强大,但是他背后的突厥力量却不能不重视,所以一定要坚决反击。

  武德二年,唐高祖派遣段德操为延州总管,率军反击梁师都。双方在野猪岭展开大战,段德操使用了正面按兵不动、以轻骑兵背后迂回攻击的策略,梁师都大败,向北逃亡二百余里。不久,他又纠集了步骑兵五千人再次来犯,再次被段德操击败,而且这次很惨,几乎是全军覆没,梁师都带领少数亲信逃走了。

几次接战,梁师都均失败,他意识到如果单打独斗根本不是唐朝的对手,还是必须抱住突厥大腿。

  也就在此时,传来了刘武周被击败的消息。要知道刘武周的实力在梁师都之上,甚至一度打得唐军在河东地区站不住脚跟,可就是这样的雄厚力量也难免失败,梁师都觉得十分胆寒。不仅是他,他手下的将领们也都开始为个人前途考虑了,手下有大将接二连三投降唐朝。梁师都极度焦虑,必须想办法挽救局面。

他劝突厥处罗可汗说:前些时日群雄并起,分为数国,无人有实力能抗衡突厥,所以才依附于突厥。现在刘武周失败了,唐朝实力迅速增长,下一步可能就是要灭我了。假如我被唐朝消灭,那么唇亡齿寒,下一步可就是可汗您了。希望可汗能效法当年北魏孝文帝征南齐,亲率大军南下,我当为向导。

处罗可汗听了觉得有理,于是开始军事部署:一路由陕北南下,与梁师都配合;另一路向太原,这一路军队主要护送隋炀帝杨广之孙杨政道,此人是齐王杨暕儿子,江都事变后落到宇文化及手里,后来又到了窦建德手里,又被处罗可汗要了去。他要杨政道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傀儡,一个隋朝皇室的嫡系子弟。再一路联合奚、契丹、靺鞨向幽州进发,与窦建德配合。假如三路大军真的大举南下,对于唐朝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但是唐朝的运气就是这么好,一个戏剧化的事件使得局势一下子得以扭转。

什么戏剧化事件呢?处罗可汗暴毙,而且他的死很蹊跷。史料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处罗可汗突然得病,义成公主给他吃了五石散,导致他发疽而死。第二种说法是唐高祖听说处罗可汗要与梁师都、刘武周等联手,于是派来使臣郑元璹与之谈判。就在谈判期间处罗可汗暴毙,以至于手下有人怀疑元璹投毒,将其囚禁起来,可是又找不到过硬的证据,一直到颉利可汗即位,唐高祖答应与之通婚,这才换取郑元璹归来。唐高祖夸赞郑元璹堪比苏武、张骞。

元璹持节使颉利(《新刊徐长文先生评唐传演义》明熊大木著)

吊诡的是,这两种说法都来自《新唐书》。一本史书里怎么有两种死因呢?揣摩两种说法,可以感觉到,所谓郑元璹投毒,不过是突厥人的无端怀疑,唐高祖也绝对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用政治斗争中最下三烂的招数去刺激东突厥,如果那样做,可能反倒招来更猛的报复。最后突厥人也没杀郑元璹,可见自己人也没有能认定这种说法。而义成公主喂五石散这件事则可能是突厥人最后调查的结果。五石散的成分里有很多重金属,隋唐时期很多人都死于此物,当然,要说义成公主是有意毒死处罗可汗也是冤枉她了,她是真心相信五石散有效的,当时很多人迷信这个。而且此时处罗可汗正意图重新扶植隋朝宗室,义成公主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有意害夫君呢?

处罗可汗之死使得唐朝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是梁师都这个钉子一日不拔,长安的北面就一日不安宁。所以唐高祖等到局势稍微稳定,再次派出段德操攻打梁师都的战略据点石堡城,梁师都率军来救援,而段德操的真实目的在于围城打援。这一仗梁师都再次败在了段德操手下,最后总共剩下十六名骑兵跟着梁师都逃走了。段德操趁势率领大军追击,唐高祖也派来了援军,他们要拔掉梁师都的大本营夏州。

  夏州治所在统万城,这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赫连勃勃建起来的一座城,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

  这座城十分坚固,根据《晋书》的记载,当时赫连勃勃采取了极其残酷的监工方式,夯土完成后,要用锥子来刺,如果能刺入一寸,那么工匠就要被当场杀死。所以这座城坚固异常,用常规手段很难攻破。右面是这座城的平面考古复原图。

统万城遗址

可以看到这座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当时唐军奋力攻打,终于攻破东城,紧跟着围攻西城。梁师都困兽犹斗,奋力抵抗,加上城墙坚固,所以唐军一时间进展缓慢。也就在此时,突厥颉利可汗派遣一万余骑兵来救援,唐军顿于坚城之下难以取得进展,而敌人援军又要到来,唐高祖思前想后,最终决定招段德操班师。这次攻势可谓无果而终。

统万城遗址实测图(来源于1981年《考古》第5期《统万城城址勘测记》)

梁师都依靠突厥兵又一次渡过难关,十分得意。得意之余,他又开始了“作”。当时稽胡大帅刘仚成也与唐朝为敌,来投靠梁师都,意思是抱团取暖。但是梁师都看稽胡人多,又听信了谗言,竟然产生了杀心,将刘仚成杀死。这不仅使得稽胡畏惧,他自己的部下也都开始人心惶惶,很多人投降了唐朝。

  眼见局势不利,梁师都又祭出了他的法宝——求助于突厥。他开始频繁怂恿突厥入侵,想让唐朝应接不暇,无力来打他。从此以后突厥就经常从河套这个方向侵扰唐朝腹地,威胁唐朝安全:“自此频致突厥之寇,边州略无宁岁。”(《旧唐书》卷五六《梁师都传》)

期间,突厥有两次最具威胁的入侵。

一次是武德七年八月,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全国之兵南下,一直打到豳州以南,此地距离长安不过三百余里,严重威胁到了长安的安全。在此之前,由于突厥屡屡入侵,唐高祖李渊已经非常不安,有人劝说他:突厥频繁入侵,都是因为长安的子女金帛特别有吸引力,现在不如放弃长安,迁都到别的地方,敌人就不会再来了。这是一个很愚蠢的建议,先不说突厥是否会因此不再入侵,就说长安的战略地理价值也是不可替代的,主动放弃实在是不智之甚。按照后来的官方史料记载,唐高祖真的开始犹豫,李建成、李元吉等都赞成,并且派人到秦岭以南寻找合适的定都地点。

  只有秦王李世民挺身而出加以反对,并且提出隐忍一段时间,以后他一定会生擒颉利可汗。据说因此还遭到了李建成等人的嘲弄,并且说他是欲借抵御突厥给自己积攒权力。此事出于官方史料,真假已经难以判断。但突厥威胁性之大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这次突厥二可汗联手入侵,唐高祖还是把抵御的重任交给了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

秦王承诏征突厥(《新刊徐长文先生评唐传演义》明熊大木著)

李世民等人率军星夜兼程赶往战场,在五陇阪遭遇敌军。李世民只率领百余骑兵前往阵前,对着颉利可汗高喊:我唐与突厥有盟约,为何背约入侵?可汗要是能打,就请出来和我决斗,如果不敢单挑,那我就用这一百余人对抗你们突厥大军!李世民深知突厥内部矛盾重重,想挑拨两个可汗之间的矛盾,所以转而又对着突利可汗喊话:你以往与我有香火之情,为何此时引兵来攻?所谓香火之情就是拜把子兄弟的意思,突利可汗听了一言不发,可能是真有其事,或者是不知道怎么作答,因为此时怎么作答都会引起颉利可汗疑心。可是突利可汗不吭声,颉利可汗心里照样敲鼓了。他以前并不知道突利可汗与李世民的关系,疑心突利可汗会不会在关键时刻撒手不管甚至谋害自己,所以更不敢贸然进攻,只笑着对李世民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来与贵方申固盟约罢了。

紧跟着天降大雨。李世民对手下说:突厥作战仰仗的是弓箭,现在大雨,弓箭开胶,我们仰仗的是刀剑之利,现在正是时候!

  看到这里您以为唐军会趁雨突击大败突厥吗?并非如此,唐军的确突前,敌军大惊,但是李世民并没有趁势进攻,而是派人再度与突厥突利可汗谈判。突利可汗率先表示不愿与唐为敌,颉利可汗最后也没有办法,与李世民达成协议而撤军。

至于是什么协议,武德九年突厥再次入侵的时候,李世民曾斥责突厥使者执失思力说:“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资治通鉴》卷一九一)看来当时答应的条件是和亲、赠送大量财宝。由此可见,当时李世民也无实力与突厥决战,只能采取以前中原王朝应付突厥的方式。所以说武德七年这次突厥入侵,给唐朝留下的依旧是屈辱。

武德九年秋,突厥再次大举入侵,号称百万。颉利可汗率军一直打到长安以北的渭水岸边,距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而且他选择的这个时机实在是太微妙了。此时玄武门事变已经发生,唐太宗刚刚接受父亲的传位,登上大宝,而突厥就选择在此时入侵,这对于唐太宗来说当然是个重大的挑衅。

当时突厥仰仗着梁师都的引导和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迅速来到长安以北,唐军根本来不及集结大部队。李世民决定冒险,仅率领房玄龄等少数亲信直奔渭河,在渭河岸边与颉利可汗面对面对话,说了什么,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想见的是又答应了不少屈辱的条件,所以官方史料才回避详细内容。此时唐军大部队陆续赶到,烟尘蔽日,颉利可汗决定就此撤军。唐与突厥在便桥举行盟约仪式,突厥撤走。

  这次突厥入侵对唐太宗的名望当然是一次重大损伤,尽管史料夸赞唐太宗如何孤胆英雄,如何料敌如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一次城下之盟。突厥对唐朝的威胁可谓越来越大,这是新皇帝李世民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突厥问题,必须先解决梁师都。正是他敞开了河套地区,使得突厥入侵毫无阻碍;也正是他多次怂恿突厥,甚至提供向导,严重威胁长安安全。此时唐朝的敌人已经全部被消灭,只剩下他一个在负隅顽抗。因此,唐太宗决定兵锋直指梁师都,要消灭这个建国战争中最后的敌人。

  唐军积极准备,并且多管齐下。派遣小股部队不断骚扰梁师都地盘;在庄稼成熟之前以骑兵践踏粮田,导致梁师都缺粮;凡是抓获的梁师都的人都放还,目的是让梁师都对这些人起疑心,离间他与手下的关系。梁师都内部有将领想抓住梁师都献给唐朝,结果计划泄露,这些部将逃到了李唐这边。

梁师都眼看朝不保夕。就在此时,颉利可汗派遣使者来到长安,提出以梁师都交换逃到唐朝的契丹酋长。此时突厥连年遭遇部落叛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想牺牲梁师都来铲除契丹,唐太宗没有答应,而且颉利可汗这番要求坚定了唐太宗消灭梁师都的决心——突厥已经开始抛弃梁师都了。

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发动了建国战争的最后一战。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出征。突厥听说消息又派遣大军来救,在距离统万城数十里的地方,唐军与突厥军队遭遇,唐军大举进攻,突厥大败逃走,而唐军趁势围城猛攻。梁师都率军拼死抵抗。不久城中粮食吃光了,人心惶惶。梁师都的亲戚将梁师都杀死,举城投降。至此,唐朝建国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唐朝以统万城为夏州治所,然后大军凯旋。

当然,消灭梁师都的目的在于消灭突厥。就在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三年(629年),机会来了。突厥遭遇了双重打击:一方面颉利可汗镇压部落叛乱失败;另一方面遭遇天灾,游牧经济特别容易受天灾打击,当时发生了雪灾,牛羊大量死亡,突厥人陷入了绝境。其时,突厥饿到了什么地步?将雪层下面死了的牛羊的骨头挖出来磨成粉喝掉,突厥牌壮骨冲剂,就已困窘到这个地步。

  唐太宗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拜李靖和李世勣为将,倾全力攻打突厥。

李靖先是击败了突利可汗,然后一方面四处略地,一方面又派人在草原上大行离间计。不断有突厥所部来投降,李靖仍然不肯轻易罢休,他意识到突厥此时是最虚弱的时候,假如放过他们,来年水草丰美之后他们就死灰复燃了。

  李靖精选了一万骑兵,带上二十天的干粮,星夜兼程,深入草原,直扑突厥大营。路上凡是遇到突厥零星人马一律俘虏,带着走,免得他们去报信。颉利可汗一直到李靖骑兵距离他大帐十几里的地方才发现,此时组织人马为时已晚,于是他只身逃跑。李靖冲进营地,突厥人纷纷归降,俘虏多达十余万人。不多久,颉利可汗也被俘虏,并被押解往长安。

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欢庆。唐太宗和太上皇一起喝得大醉,太宗还借着高兴劲跳了一场舞。应该这么说,平定东突厥是唐朝前期最辉煌的胜利,一个心腹大患被铲除,而且威震整个东亚和中亚,奠定了唐朝东亚领袖地位的基础。最终,唐太宗被各国酋长拥立为“天可汗”也与此事直接相关。唐朝用这个方式为建国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