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古代贫富差距分化极端,古人是如何控制贫富悬殊的?

   2024-06-04 147小编147小编460
核心提示:  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发现历朝历代都会有农民起义,他们打出的旗帜便是“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等。这一方面反映

  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发现历朝历代都会有农民起义,他们打出的旗帜便是“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确实存在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下层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渴望。

  事实上,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亦是如此。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

  那么,古人是如何认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办法又是什么呢?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还较为低下,因此虽然存在贫富差距现象,但远没有后代那么明显。孔子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故而提出“均”的思想。后来的管子学派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管子·牧民》)而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儒家又一位思想家孟子则认为“仁者不富,富者不仁”,可以说这种看法是非常深刻的。当时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不为贫困而改节的人往往比较贫困;但那些心怀奸诈、投机利禄之徒却往往能够致富,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当然,这只是社会的一种不合理现象,并非人类历史的常态。

  梁启超在总结先秦时期经济思想时说:“我国之生计之说,常以分配论为首位,而生产论乃在次位也。”用今天的话说,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合理分配蛋糕的问题,而非如何将蛋糕做大的问题。其实这也不能怪古人,因为那时主要靠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经济增长非常缓慢,故而提出这种看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知道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井田制彻底瓦解。原来的土地为周天子所有,不能自由买卖,而现在则完全私有化,可以自由交易。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刺激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贫富分化的加剧。所以到了汉代,便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惨况,面对这种困局,一些儒家士大夫便提出自己的主张。董仲舒认为“大贫则忧,大富则骄;骄则为暴,忧则为盗,此众人之情也。”这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因此他主张“调均”。

他在《春秋繁路》里举了春秋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的例子。公仪休位居相位,有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妻子在后花园里种了很多“葵菜”,他便毫不留情的拔了,告诫自己的妻子说:“我作为宰相,是百官表率,有自己的俸禄,如果再去种菜,就是与民争利。这样很多菜农的菜便会卖不出去,导致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这个故事便是著名的“公仪休拔葵”。后来,妻子虽然不种菜了,但又干起了别的活——织布。这下公仪休非常的生气,二话不说便将自己的妻子修了。这种做法我们今天肯定很难理解,觉得公仪休这家伙也太不通人情了吧,反而觉得他的妻子比较贤惠,能够勤俭持家。但是反过来想想呢?公仪休位居相位,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官的都跟着他搞副业挣钱,那么那些菜农的菜、女工织的布就会卖不出去,这样他们的生计便会出现问题,这种行为无异于“与民争利”,是非常恶劣的。

到了唐代,贫富差距依然存在,陆贽便提出:“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剪租价,务利贫人。”然而并无起到多大作用,经过唐末五代的乱世。又因为宋朝的皇帝并不是农民起义夺来的皇位,因此对于土地兼并的情况没有多大体会,故而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这便使得土地兼并的情况愈演愈,出现了“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的现象。面对这种局面,农民生活不下去,所以在宋初就出现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到了南宋末年则出现了钟相、杨幺起义,他们的口号便是“均贫富,等贵贱”。

其实统治者早就认识到土地兼并的状况,但由于各大政治利益集团的纠葛,所以很难采取较为根本性的措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管子,不仅提出渔盐之利使得齐国国富民强,成为了春秋首霸。同时也认识到控制贫富差距的问题,“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即是说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纳与国家,国家再进行统一分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百姓,以避免商人操纵市场价格,损害百姓的利益。此外还推行了“准平”的政策,即丰收时,政府征收老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歉收时,政府将囤积的粮食投入市场,以稳定物价,避免不法商人哄抬物价。这一思想为后来的汉代桑弘羊所继承,到了宋代,王安石变法,很多思想也与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面对两极分化的状况,政府采取了两手办法,即“抑强”和“扶弱”。在高宗时期出现“富者兼并,贫者失业,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的状况,即要求豪强将兼并来的土地归还给原主,并对他们进行了惩罚。

到了宋代,虽然是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但后来的有识之士都呼吁采取措施来挽救两极分化的状况。虽然在“抑强”发面收效甚微,但“扶弱”方面却颇为用功。针对这种情况,朱熹提出了建立“社仓”的主张。所谓的“社仓”即指通过广泛接收社会捐助来救急贫苦人士和灾民的一种救助体系。根据朱熹的设想,每个州郡都应该设立一个“社仓”,“社仓”里面可以囤积各种物资,百姓有困难时可以低价贷给他们,等有了收成再还;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时,可以无偿发放给他们·····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发现古人对于贫富差距的状况其实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始终试图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哪个王朝控制失败了,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时候王朝便会岌岌可危,面临着灭亡的风险。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古人的措施未必适合于今日,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