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唐宋明清时期的人,是如何过年的?

   2024-06-03 147小编147小编480
核心提示: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节日,从先秦至近、现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流传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迎春习俗。那么,古代的老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节日,从先秦至近、现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流传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迎春习俗。那么,古代的老百姓是怎么过年的呢?唐宋明清是春节习俗的重要发展时期,许多习俗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发展成熟并延续至今的。那么,何不随我拜访一回古时,且看看唐宋明清时期的人是如何过年的,感受一下古时春节的世情况味。

【唐】

强盛的大唐王朝,是我国最繁华的年代之一,这时候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到达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春节习俗自然也相应得到了大力发展和丰富。

  在除夕这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驱傩仪式,驱除邪祟,迎接新年。一般来说,驱傩大队前头有一对男女,头戴老头老太面具领舞,角色叫“傩翁”“傩母”。围在他俩身旁身后的,有千儿百个戴小孩面具的,叫“护僮侲子”。另外的人就是戴各种鬼怪面具,当反面角色的了。大家边走边跳边吹拉弹唱,大部分人以凑热闹起哄为主,前面专业领舞的有歌词,歌词内容大都是描写正义人类如何揍鬼怪的。

除夕之夜,全家老少相聚一堂,欢宴共饮,通宵达旦,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子时一到,辞旧迎新。“守岁”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拜年吉祥的话。唐朝的口语资料流传下来的不多,据敦煌出土文书,吉祥话大致是“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福庆初新,寿禄延长”一类。

这边拜得正欢,那边爆竹声噼噼啪啪响得热闹。唐朝的”爆竹“,真正是字面意义上的爆竹,就是拖来一大堆竹竿往火堆里扔,竹中间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候就会“噼里啪啦”地响。

  大年初一早晨,唐朝人喜欢在院里竖一根很长很长的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布做的长条子,在风中抖动,这叫“幡子”。后来这种风俗传到日本,演变成了“鲤鱼飘”。门口上也有活动,要更换桃符和门神。

据敦煌文书中记录,“岁首赏屠苏酒、五辛盘、假花果、胶苏饧”。相传屠苏酒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之功效。唐人喝这种酒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方法,就是自年少者起,年长者居末,据说是因为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唐人开放,喜欢热闹。元日以后,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或设宴邀请亲戚朋友来做客。人们相互拜年,走到谁家吃到谁家,“递余食相邀,号为传座”。所以这一天每顿饭千万不要吃太饱。

【宋】

  到了宋代,春节是真正丰富欢腾起来了。

每到除夕之日,宋代宫廷中都要举行盛大的驱傩活动。皇帝的亲事官和当班的士兵儿都要带上形态各异的面具,身着“绣画色衣”,有的手持“金枪”,有的拿“龙旗”,还有的佩带“木刀剑”等,扮演成魁梧的将军、镇殿门神、胖而黝黑的判官,还有钟馗、灶神、土地神及各路神仙,参与者达上千人。他们组成队列,一路将妖魔鬼怪赶出宫外(“驱祟”),然后再将鬼怪埋起来(“埋祟”),用意在于驱鬼求吉。

“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吃过年夜饭后,宋朝迎来了彻夜不眠的大年夜。孩子们跑到外面,绕街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面尽多送,要赊随我来,”这叫做“卖痴呆”,儿童以此相戏谑,也寄托人们希望来年变得聪明的意愿。

  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声便响彻天空,寻常百姓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宋朝出现了一种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名片。许多士大夫由于要拜年的家数太多,便委托家仆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贺。

在宋代,朝廷在春节期间会蠲免公租屋的三日房租,并允许“关扑”三日,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关扑”是一种以物品为彩头赌掷财物的游戏。双方约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下扔掷,根据铜钱的正反来判定输赢。买者若赌赢了,免费取走所扑物品;若赌输了,则必须按照价给钱,而东西不能动。朝廷允许关扑之日,市民尽可纵情赌博,城内几乎所有东西都可参与赌博,关扑者通常会“歌叫关扑”,通过吆喝声来招揽行人。马行、潘楼街等热闹去处架起彩棚,棚内尽铺陈珠翠、靴鞋、花朵、玩物之类任人关扑。夜幕降临,贵家妇女也走出深宅大院,进入赌场观看人们赌博,到市店饮宴,真真是好一派赌博风光。

【明】

  (明)崇祯《泰州志》载:“至日(除夕),亦祀神、祀先,并接灶,换桃符,帖春联,合家围炉‘守岁’。”明代在除夕之夜,家家会点灯熬夜,辞旧年,迎新春。

农历正月初一五更后,各家焚香、放爆竹,并在院子里将门栓或门杠往地上抛三次(跌千金),祈祝吉利。饮椒柏酒,吃“扁食”(饺子)后,然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了。明代也有送名片的习俗,而且风气更胜。人们会在家门前挂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二字,用来接收各方投刺。

  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幼皆以金箔纸折成飞蛾、蝴蝶、蚂蚱等形状的饰物,插在头上,用于烘托喜庆气氛,名为戴“闹嚷嚷”。大的闹嚷嚷有巴掌那么大,小的如铜钱大小。一般人都是戴一个,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钱人,在头上插满了闹嚷嚷。

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赏灯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置灯工匠和商人纷纷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应有尽有,前来赏灯的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常。正月十四开始试灯,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正月十六罢灯。

罢灯这天晚上,京城的妇女着节日盛装,结伴夜游,由其中一人持着点燃的香在前面走,其余的人跟在后面,名为“走百病”,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咎。如果走过的地方有桥,就三五个妇女相携而过,取度厄之意。在城门处,妇女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城门钉,如果能摸到,就是吉兆。这一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都通宵不闭,任由百姓往来,士卒校尉则通宵巡逻,维持秩序。至此,年才算是真正过完。

【清】

到了清朝时期,很多地方都有了“馈岁”“别岁”“守岁”的习俗。在岁除前或岁除这天,亲戚友人各制糕点、果品之类相互赠送,这就是“馈岁”。而“别岁”是指两种活动,一指“子弟向家长拜庆”或“举家长幼相拜揖”,二指“酒食聚食”,也就是吃团圆饭。而“守岁”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了。在黄昏之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饮酒作乐,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同时,除夕发放压岁钱在当时也十分盛行,而且当时对压岁钱的重视,要远胜于后代。除夕未到,压岁钱早已经备好。清代压岁钱一般是用红绳子串着赐给孩子们镇邪与祈福的钱物。或者是小金锞子,大户人家还可以做成不同的形状,如《红楼梦》中提到就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有“笔锭如意”的,还有“八宝联春”的。

清代也有投刺的拜年习俗,而且大约从这个时候起,又增加了“团拜”的拜年形式。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中就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清代的元宵节更加丰富和热闹,因为这个时候的灯和烟火的种类都更加地丰富和多样。如《清嘉录》中载:“腊后春前,吴趋坊、中衙里、皋桥、中市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精奇百出。如像生人物则有老跎少、月明度妓、西施采莲、张生跳墙、刘海戏蟾、招财进宝之属;花果则有荷花、栀子、葡萄、瓜藕之属;百族则有鹤凤鳷鹊、猴鹿马兔、鱼虾螃蟹之属;其奇巧则有琉璃球、万眼罗、走马灯、梅里灯、夹沙灯、画舫、龙舟,品目殊难枚举。”

而这时候的烟火除继承了宋明“各色烟花,精巧斗奇”的特点外,场面更甚。彩灯与烟花交织在一起,满街灯火通明,火树银花,那该是怎样一种绚丽的景象。猜灯谜的习俗在清代十分流行,也是《红楼梦》中提及,人们会制下灯谜粘在灯上,并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此外从元旦到元宵节,还有舞龙、踩高跷、秧歌、旱船、竹马等活动,每天社火不断,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不得不承认,古人过年比我们有闲情逸致也更讲究习俗礼数。而伴随着团圆饭、春晚吐槽和程序化的微信拜年,我们的新年好像就这么又索然无味地过去了。我们好像每一年在感叹着:“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皮(习俗)之不存,毛(年味)将焉附。这其间,恐怕正是由于许多旧有的春节习俗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而如何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春节传统习俗,正是值得我们现在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于我,也只能穿越到千年前,和那古人过一回节了。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