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探究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印花技艺之古代蜡缬文字

   2024-06-03 147小编147小编470
核心提示:  蜡缬又称蜡染,现代印染学中称为蜡防染色。蜡缬制品花样饱满,层次丰富,其来源可追溯至秦汉之际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当时他

  蜡缬又称蜡染,现代印染学中称为蜡防染色。蜡缬制品花样饱满,层次丰富,其来源可追溯至秦汉之际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当时他们已经熟悉蜜蜡、虫蜡和松脂等物质的防水特征,从事织物的蜡染。唐代蜡缬在中原地区得到飞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精美的蜡缬织物,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和室内装饰材料等领域。

  蜡缬作品中文字表达的技术基础

蜡缬工艺的研究内容包括其工具、材料和工序,它的工具和材料都非常简单,少数民族地区的平常农家就能配置。蜡缴的工序则包括画、染、煮等过程,较为繁琐,但比起夹缬工艺,蜡缬则灵活机动,随时可做:比起扎缬,蜡染的图案更加丰富,富于变化,能体现制作者的个人喜好和情感。

  蜡缬的工具和材料

  蜡缬工具

蜡缬工具主要有蜡刀、瓷碗(或金属罐)、水盆、大针、骨针、染缸、小炭炉、木炭(或谷壳)等。蜡刀种类繁多,主要用于刻画线条。蜡刀大者刀口宽10厘米,高6厘米,手柄长20厘米:小者刀口宽1厘米,高0.5厘米,手柄长7厘米。蜡刀(图7-1)的刀片数也有所差别,从2-7片不等,片数越多,存储蜡液越多,但蜡刀刀口会厚一些,只能用于画粗线,画细线的蜡刀一般只有两三片。而刀口的形状除了图7-1所示的等腰三角形外,在贵州有些地方还有扇形、弧形、斧形以及方形的刀口;国瓷碗(或金属罐)是用来盛蜡的容量,家庭用的普通瓷碗即可;水盆是用来退蜡和清洗蜡染织物的容器;虽然技艺高超的蜡染艺人在画蜡时不需要任何辅助画图工具,但大多数人都会采用一些参照物来确定尺度,大针或骨针则用于点蜡时在布面上针刺小孔定位:染缸是进行染色的工具,在其中放入染液,将画蜡后的蜡布放入其中,进行染色。染缸般采用陶制的大水缸,大小可根据染料的多少而决定。小炭炉用于加热防染蜡,使蜡保持液状便于在坯布上勾面线条:木炭(或谷壳)则是给小炭炉加热的燃料。

  蜡缬材料

蜡缬材料包括防染的坯布、蜡料以及染料等。坯布相当于作画的白纸,是图案的载体;蜡料相当于素描所用的铅笔,用来勾勒纹样图案的线条轮廓:染料则相当于颜料,用来涂抹线条轮廓内的颜色。

  坯布

传统蜡染艺术材料基本以棉麻为主,源于当时人们的生产能力。国麻是元代之前中国平民百姓使用最广“泛的纺织纤维,过去,贵州中西部地区的民族几乎家家种麻。每当五、七九三个月是贵州收麻的月份,当麻长到三四尺高时就将麻收割,首先用竹条打掉麻叶,剥取麻皮,去掉粗皮,留下纤维部分,这种麻纤维被称为“生麻”。然后用水反复漂洗其中的浆汁,成为“熟麻”,这道工序相当于汉族地区的“沤麻”,即去除麻纤维中的杂质和胶所,使于纺织。再次,进行绩麻,就是将麻纱纤维捻绩成麻纱,挽成麻团。最后将麻团制成经、纬线,经过牵纱、梳布、挽综、织造等工序织成麻布。

棉布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纺织面料,首先,棉花在八月采摘后,经过暴晒,用轧棉机除棉籽。然后,用大弓将棉花弹松,并用细竹条将其制成中空棉条,被称为开松、卷筵。再次,用纺车将棉条纺成棉纱卷绕在稻草简上,排成支纱,用高温煮纱,扭在竹竿上一周左右,再用豆浆上浆。最后,将制成的棉纱分别制成经纬线,经过布经、穿综、上筘等上机准备后进行织造制成棉布。

  蜡料

传统的蜡料有蜜蜡和虫白蜡两种。古代被称为石蜡者其实也是蜜蜡,正如故石蜜、木蜜、土蜜的称呼一一样,石蜜又称崖蜜,是蜜蜂筑巢于高山岩石间所产的蜂蜜:而木蜜和土蜜则是蜜蜂分别在树上和土中筑巢所产的蜂蜜.据《古今图书集成》载:“陶景弘曰,蜂先以此为蜡跖,煎蜜亦得新蜡,色白久则黄。”。虫白蜡,系由虫脂制成,又名木蜡。木蜡,亦非木料之蜡,乃指虫白蜡,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缘树枝,食汁吐涎,黏于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剥取。延缘树枝者,有冬青树、榆树、槠树、苦梨树等。同对古代蜡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李时珍也作了说明,唐宋之前,基本使用的是蜜蜡。到了元代以后,虫白蜡逐渐取代蜜蜡的地位,其产地集中于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等地,并以川、滇、衡、永产地的质量最佳。

  染料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蜡染采用蓝靛作为其染料,由于家庭经营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对于蓝的栽培、加工和使用,均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天地。蓝草是-种可以用来作染料的草本植物,为春季栽种,一般在夏(七月)秋(十月)两季收割。制蓝步骤如下:首先,将蓝靛枝叶一束束放入木桶中,盛满清水漫过枝叶。木桶采用1米高的杉木桶,生叶和水的比例为1:12;其次,生叶浸泡3-5天左右,观察叶片,看是否出蓝。天热时由于发酵时间短,只需要3天,天冷时则需要5天。如果叶片开始变软,表明已经开始出蓝,反之,叶片呈青绿色且质地青脆,则说明浸泡时间还不够。

再次,将石灰水倒入桶中,在制作蓝靛的过程中,石灰用量的多少是决定蓝靛质量好坏的关键。石灰放得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蓝靛染布的质量受到影响,使染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通常靛叶、水和石灰水的比例为5:60:1.并且在加入石灰水后,需要-至二个小时掏水搅拌的打靛过程,石灰水与靛蓝色素分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靛蓝素:最后,经过一一天的沉淀,舀出木桶中的水,再舀出沉淀的蓝靛换到另一只小桶中反复沉淀,可得到蓝靛。同蓝靛制作完成后,就可以配兑染水,染水是用蓝靛和白酒按适当的比例兑水调和而成。

当然,如果种植的蓝靛多,农户可采用大塘制靛方法。北魏时期贾思勰(生卒年不详)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对大塘制靛法有详细的记载:“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得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之,一食顷止。江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蓝靛主要用作商品出售,其产量高、质量稳定。现在贵州凯里地区还保存着这种制靛工艺。

  蜡缬工序

  蜡缬工序包括还布的准备、画蜡、漫染、退蜡四道工序。

  坯布的准备

画蜡前,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将棉、麻布进行捣练。棉麻等天然植物纤维含有杂质,而且经线在织造前还进行过上浆处理,如果不清除这些杂质和浆料,将严重影响布料的染色。因此,在古代通过对布料反复浸泡、捶打、清洗和日晒的方式来清除,古代称这道工序为“练”。唐代名画《捣练图》能形象地表现这道工序。西南苗族地区,练的方法,因地而异,归纳起来有5种方法:①用开水煮烫;②用草木灰水浸泡;③用碱或石灰水煮;④先用布料在拌有柴灰的水中煮,进行脱胶,然后用蜂蜡煮,使之光滑柔软:⑤清晨将布料置于室外,利用自然露水进行除杂。

其次,要对布料进行浆布处理。棉麻布脱胶、退浆后,布面不够平整,还需要进行特殊的浆布处理。即用魔芋浆均匀地涂抹在布的背面,使布面挺括。具体的做法是:先将-块魔芋洗干净去皮者熟,再用小刀细细刮成糊状,放入盆中加入少量水,降低魔芋糊黏度,然后用毛巾包住魔芋糊,并在布面用力蹭,将汁液渗进布里,最后将布风干,这样这块布就硬挺起来。当然,这种浆布的特殊性在于魔芋汁不仅有使布面挺括的功效,同时也不影响染料渗入到布面纤维。最后,对布面进行磨平处理。这样做是为了使布面平整光洁,贵州苗族大部分地区用牛肩胛骨作为打磨的工具,但有些地区,像丹寨采用牛角磨平、磨光,以增加布料的硬度。间总之,这道工序本质上就是画蜡前对布面进行的砑光处理。

  画蜡

画蜡时,先将处理好的坯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瓷碗或金属罐里,用木炭或糠壳点燃小炭炉,并将瓷碗或金属罐架在其I融蜡。技艺娴熟的苗族妇女直接用蜡刀蘸起蜡汁在布上作画,胸有成竹。当然,也有一些苗族妇女先用剪纸花样确定画样的大致轮廓,再蘸蜡作画。在画蜡时,蜡汁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蜡汁温度不能太高,以保持在60度至70度之间为宜,若蜡汁温度超过70度以上,蜡汁在布上容易渗浸四周而使纹样模糊不清。而如果蜡汁温度过低,在布料上凝固过快,同样也不能绘成纹样。(因此,每蘸一次蜡后,都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点蜡。

苗族妇女中还保留着用细竹条画蜡的方式,不过现在已经基本被蜡刀所替代,主要是蜡刀具能保持蜡汁温度的特性,蜡刀中的铜片一般2-7层,蜡汁盛于蜡刀的铜片中,铜片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并且铜片和蜡汁的接触面比较大,可以使蜡汁保持在便于作画的合适温度。而细竹条热传导性较差,无法给蜡汁持续供热,在画蜡时间上远远比不上蜡刀,因而逐渐被蜡刀所替代。

  浸染

浸染是将画蜡好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染色的过程。蜡缬--般需要将布料浸染5-6次。首次浸染通常需要8-9个小时,然后将布料取出染缸进行清洗和晾干,清洗和晾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将布折叠,以免防染蜡失去防染功能。当布料

晾干后,再反复进行4-5次浸染,每次浸染的时间只需要4-5小时,直至达到布料所要求的颜色为止。如果-件蜡缬染制品中有深浅两种蓝色需要上色,需要在首次浸染、清洗、晾干后,将作品需要浅色的部位再次用蜡汁盖住防染,然后再进行多次浸染,即可使同一件蜡缬染制品中出现深浅不同的蓝色。

  退蜡

  退蜡是将浸染好布料除蜡的过程。具体操作是将浸染好的布料放入烧开水的锅中,并在煮的过程中不断用筷子揽动蜡布,以便使布上的蜡加快脱落。-般十几分钟后,布料上的蜡就会溶化,然后将布料从锅中取出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晾干,这样一件蜡缏作品就完成了。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