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恼人的梅雨季节,是古代文人一展文采的好时机。透过古代诗词,我们可以窥见一幅古代梅雨风情图卷。“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自古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流传,很早就已经有了“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而唐宋以来,很多诗词对梅雨有了更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其中不乏名家之作,让不在江淮一带的人,也听闻“梅雨”大名。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北宋著名词人贺铸《青玉案·横塘路》: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宋代文人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古代文人吟诗作词,不但诗意赞叹江南梅雨时节美景,也有非常 “写实”的一面。宋代梅尧臣的《梅雨》写出了梅雨季最让人头疼的特点——“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诗中的“润气”就是潮气、湿气,“醭”说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
就连明代杰出的药圣李时珍也忍不住在《本草纲目》只不过“吐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