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古人的春节有多热闹?

   2024-06-03 147小编147小编70
核心提示:  如今作为农历岁首新年的“春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称为“新岁”、“元旦”、“元日”

  如今作为农历岁首新年的“春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称为“新岁”、“元旦”、“元日”等,民国后才改称“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由古至今沿袭下诸多颇具仪式感的年节习俗,很多是从宋朝开始盛行的,如祭灶神、贴门神、吃饺子、守岁、拜年、放爆竹等。

  宋人的春节是一次狂欢盛典,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中呈现出一幅正月初一宋人喜迎佳节的画卷。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

  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著、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

腊月最后一天,宋人谓之“除夜”,此日“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梦粱录》)

  宋人在扫洒庭院门户后,就要张贴门神,用以安宅辟邪。桃符就是宋代门神的一种,南宋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宋代桃符。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

狻猊(suānní)是龙九子之一,白泽乃上古神兽,二者均为祥瑞象征;郁垒与神荼则是立于东海度朔山桃树下的二神将,其职责是祛除为祸人间的恶鬼。而写有春词或祝祷之语的桃符很可能就是春联的前身。

  到了晚上,宋人也要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起吃年夜饭、饮屠苏酒。

  中国人的一日三餐制在宋代才在民间普及,之前只有上午与下午两餐。比起唐朝简朴的食物,宋朝的饮食烹调更为精致;

不仅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梦梁录》),民间也出现了花样繁多的美食,《东京梦华录》等笔记中均有体现。

  因此宋人的年夜饭必然丰富,而必不可少的菜品有馎饦(bótuō)、鱼、春盘、胶牙饧(táng)等。

  馎饦即一种水煮面食,据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发明,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是一种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状面食。

  但发展至宋代时已与现在的面条几乎无异,只不过宋人的吃法是将面条放入菜羹或肉羹中煮熟。

春盘初称“五辛盘”,即将韭菜、芸薹(tái,即油菜)、芫荽(yánsuī,香菜)洗净撕开,置于盘中摆出造型,再拌以腌渍大蒜和藠(jiào)头。因这五种菜蔬有发散功效,故以“五辛”为名。

  宋代春盘种类更加丰富,除五辛外,还有腊肉及其他菜蔬,如白萝卜和生菜等。春盘制好后,再插上纸花或绸花,更添几分喜庆。

  胶牙饧是使用麦芽或谷芽同诸米熬黏的软糖。南宋庄绰《鸡肋编》谓宋代民间春节,嚼“胶牙饧”以固定牙齿的风俗极盛。

至于宋人除夕吃不吃饺子,目前尚未有定论,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中国人在春节吃饺子的风俗至迟在明代已定型。

  但后世的“饺子”一词源于宋代的一种叫“角子”的吃食,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中描写街边夜市的美食中就有“水晶角儿”和“煎角子”。

  家宴之上必然少不了酒和茶。宋代社会饮酒之风盛行,南宋周煇《清波杂志》中有言:“今祭祀、宴飨、馈遗,非酒不行。田亩种秫,三之一供酿财曲糵(niè),犹不充用。”

但宋人在除夕多饮屠苏酒,屠苏由多种中草药浸泡而成,据说有克制疾病邪气的神奇功效,因此宋人新年饮屠苏酒以求来年身体康健。

  茶的地位在宋代几乎超越了酒,《梦梁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既然茶在宋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那么除夕家宴上定有人点茶,看汤花咬住盏壁,茶末与茶汤水乳交融,清幽茶香在盏中盈动,可谓除夜之乐。

  年夜饭之后,宋人们迎来通宵达旦的不眠之夜。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时,各家还要准备“消夜果儿”,如各色点心、豆子、蜜饯、糕点之类。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消夜果儿”,闲话家常。

  就连孩子们也坚持不睡,在一旁追逐玩乐,“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除夕夜里,爆竹声响彻天空。宋代时火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人们利用火药制成爆竹与烟花燃放。宋代还出现了以硫黄作为原料的爆竹,声音尤为响亮,谓之“爆仗”。

  爆竹声中,有的宋人还会走出家门,在街边看会儿傩戏。

傩是一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古老习俗,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青面獠牙的面具,举行隆重的傩仪驱除邪祟恶鬼,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

  宋代的傩俗则异于前朝,娱乐性远大于宗教性,人们的扮相由凶神恶煞转变为滑稽幽默,称为傩戏。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执金枪龙旗……

  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锺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馀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