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文明,需要修复保护的东西太多,能修的人太少了。”古瓷修复大师蒋道银常感叹。但很快,他的遗憾可能会少些了。
3月1日上午,中国高校首家“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从这里出发,将培养更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高水平新生力量。而蒋老这位70岁仍奋斗在工作一线的国家级非遗传人,是这里担任全职教授的业内专家之一。
36块碎片复原出凤首壶
文物保护与修复,究竟是怎样的?这门学科总是蒙着一层神秘面纱。蒋道银介绍,它不仅包含文物鉴赏、对古代材料等的追溯探究,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仅以古瓷修复为例,清洗、黏贴、补釉、打底、做色、上釉、做旧……每一步都细致非常。他曾经修复的一件元青花的凤首扁壶,刚拿到面前时,只有36块碎片,最小的才黄豆大小,这还不是最难的,初步拼接立体形态发现,这壶还少了16块碎片,需要一一还原烧制填入……如此困难的条件下,13个月后,凤首壶在他手中复原如初,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令人遗憾的是,这门特殊学科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馆藏文物3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修复。按照目前全国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约11万人估算,即便全员上岗,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至少需要150年才能完成。且行业内存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队伍素养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现象。
今年计划面向全国招生45人
目前在相关教育培养领域,该学科的传承,主要由两条线完成。一是职业技术、专科培养,其学科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各大博物馆以“师徒制”传习。而适合中国文化遗产特性,保护、管理和传承模式理论探索的本科、硕博研究生培养梯队空缺。
据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相关专业(油画保护与修复、陶瓷保护与修复、纸本保护与修复)自2008年起在美术学院开办,现已招收9届学生,整建制班级学生在领衔教授的带领下,多次走出校门,承接重点项目。去年,古陶瓷修复方向的学生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南海一号”出水陶瓷的研究性修复工作,这也是国家文物系统第一次邀请大学生直接参与实体修复。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的发展需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原有3个修复专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这一专业领域启动本科层面的人才培养。
文修学院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季崇建介绍,今年计划面向全国招生45人,报考者超过400人。未来学院还将适时设立金属(青铜器)、古家具、古建筑、壁画和纺织品修复等新专业方向。据悉,学院还在酝酿申请建设硕士点、博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