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剧余派女老生王軜瑜成了京剧界的“话题女王”,她频频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奇葩大会》、《朗读者》等上,清秀的身段,浑厚的唱腔,让更多人认识了京剧,更不知不觉“圈粉”。京剧也能如此时尚?王軜瑜的演绎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吕固亮(中)带领商学院学生感受戏曲魅力
媒体说起京剧,以往常常是观众老龄化、曲高和寡、面临传承难题的思考和尴尬。然而,最近王軜瑜引发的关注和讨论,却是关于京剧时尚化、年轻化的尝试和探索。
1978年出生于苏州的王軜瑜,是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有当代孟小冬之称,被戏迷称为瑜老板。2017年春节,王軜瑜亮相电视综艺节目《奇葩大会》,正是这个节目,让她从小众走向大众,得到了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节目中,王軜瑜现场开讲京剧,一段“惊提、怒沉、喜展眉”的京剧科普,使人大开眼界。很多年轻人表示,看完《奇葩大会》,迅速“路转粉”,成了瑜老板的粉丝。
瑜老板的京剧创新还在继续。自2015、2016年《清音会》项目分别在新国戏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上演到今年初,《乱弹·三月》王軜瑜京昆演音会在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相继上演。从小剧场到大剧院,一票难求,既有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演出现场就像一个科普教室,一件件京剧文武场中的乐器从幕后走向台前一一呈现,王軜瑜现场解说。从单一呈现到最后大合奏,演出将京剧音乐系统而现代地展现出来,用王軜瑜自己的话说,最终的目的是要宣传和弘扬京剧艺术。
从在时尚电视节目中抛头露面,到创新推出演音会,有人因为她认识了京剧,有人因为她喜欢上京剧,还有人因为她开始关注京剧。有些人不解,有些人意外,“被人称为老古董的京剧还能这么玩?”
“京剧艺术家本来就是时尚的,通过年轻人关注的平台展示京剧艺术家的魅力,正是传播京剧艺术的手段。”由王軜瑜担任艺术总监的“新国戏”院线联盟负责人吕固亮表示,统计王軜瑜演音会的观众组成,50%的人是第一次走进剧场,80%的人是新观众,老观众仅占10%。“戏迷来看戏,不是戏迷来看王軜瑜,看完也许就成了戏迷。”
老戏曲新模式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戏曲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戏曲的人。
吕固亮总是用这句颇具煽动性的话,向身边的朋友推广戏曲。他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不应该束之高阁,而应该离观众更近。
多年前,吕固亮策划了一场以戏曲为主题的展览,那次展览,让他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国戏曲的魅力。然而他也了解到,除了老年群体和特定的文化群体,大多数青年人很少有机会接触戏曲,更谈不上爱戏、懂戏、会听戏了。
如何让更多地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抱着这样的初衷,吕固亮创办了新国戏文创投资,2015年进驻大观园戏楼,同时,“新国戏院线联盟”启动。
为什么叫新国戏?吕固亮表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魂,称为国戏名副其实。“新”在于剧目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市场化手段创新,老戏曲唯有采用新模式才有生命力。“新国戏”所要做的,就是以新模式带动老戏曲在市场的影响力,尤其要培育年轻市场。
借助“新国戏”项目,吕固亮开启了传统戏曲跨界创制行动,将戏曲骨子老戏创制成当代戏剧。他们推出戏曲深度跨界时尚剧《魂儿在江湖》,第一次尝试将“骨子老戏”《通天犀》的理念、美学和情节植入当代职场生活,老戏中的“草莽精英”变成了“传媒精英”,老戏中的“资深侠士”变成了“资深主编”,为戏曲找到了老戏迷外的新观众。
“我们的戏不是给戏迷看的,是给普通大众看的,他们看过这些戏会对戏曲有那么一点点了解。”吕固亮说,“我们正是为了吸引和启发大众去欣赏戏曲,让戏曲融化在潜移默化的接触中,从而拉近戏曲和当代人的距离。”
传播戏曲,本是关键。前几年,“新国戏”一直在埋头剧本创作,目前约有百部原创IP。“剧本首先要有传统戏的精髓,又要有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新元素。”吕固亮说,纯戏曲的演出必然窄众,与时尚结合才会有大众市场,让原本不懂戏的年轻观众愿意看,积累越来越多对戏曲的认知,才有戏曲发展的可能。
敞开梨园讲好中国故事
做戏仅仅是新国戏的尝试之一。“年轻人不熟悉戏曲,我们就要从他们喜欢和熟悉的形式入手,比如他们喜欢去咖啡馆、喜欢看舞台剧,我们就从图书、展览再到微电影、舞台剧,尝试用他们熟悉的形式,润物无声地去传播戏曲。”吕固亮说。
“只有认识和了解,才有喜欢及以后的事。”吕固亮拿起手机,给记者看一个视频,那是由香港大学商学院学生关于2019年篮球世界杯的宣传设计,在京剧脸谱与篮球运动之间,画面切换,刚劲有力。
一直以来,新国戏与全国各大高校商学院合作,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此前,吕固亮曾在香港大学商学院开展关于戏曲的讲座。无论港大商学院学生的创意是否与自己的讲座有关,看到他们将京剧元素用于创意,吕固亮都由衷感到高兴。
“说明学生们了解京剧,运用京剧了。”课堂上,京剧的实用性也是吕固亮讲解的内容之一。他告诉学生们,中国戏曲中充满着仁义礼智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强大生命力。例如讲家国情怀,就看《四郎探母》;讲智慧,就看《空城计》;讲夫妻信任,就看《御碑亭》;讲孝道,就看《清风亭》;每出戏都能用到生活。
如今,大观园戏楼每年要上演百余场演出,观众中不乏年轻的面孔,值得一提的是,偶尔还能看到外国朋友的身影。“这是因为我们在海外开展了‘中国戏曲梦之队’,‘寻找戏曲文化传播大使’等活动,还与美国上市公司合作,在美国推出的纯英文自媒体宣传,上线1小时便收获127万次点击。”吕固亮告诉记者,如今,不少美国朋友到北京旅游,都要把到大观园戏楼听戏作为必选项目。
为了培养更多的观众,新国戏加入戏曲进校园项目的行列,先后走进北京黄城根小学、奋斗小学、北大附中、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等,并在大观园戏楼开展戏楼体验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戏楼,了解戏曲。今年,更是推出暑期京剧夏令营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京剧,汲取传统文化和价值的精髓。
“不同于以往‘走进梨园’的理念,我们更希望敞开梨园的大门,实现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推广。”吕固亮说,目前,新国戏已经汇集金融、法律、传播、科技、教育、旅游等各行业专业人士加盟,希望通过行业间深度融合,让新国戏焕发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