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郭全忠画农民: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地域与个人特色!

   2024-05-31 147小编147小编870
核心提示:  这是一位敢于追求与直言的画家,用自己的率真、人生体验与独特语言,将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浓郁的西北味道传递在作品上,表

  这是一位敢于追求与直言的画家,用自己的率真、人生体验与独特语言,将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浓郁的西北味道传递在作品上,表现着中国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他作画不为讨好市场,而是以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为己任,执着追求适合自己的艺术。

  数十年如一日,不懈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新形态,他因贡献突出荣获“吴作人造型艺术奖”。他毕生都在追求成为真正意义的写意人物画画家。

著名评论家郎绍君曾评价说:“当今画农民,以郭全忠的作品最有‘味’——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地域与个人特色。”

  郭全忠

  1944年生,祖籍河南。196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原副院长。

  |荣获“吴作人造型艺术奖”

郭全忠:获得“吴作人造型艺术奖”实在让我没想到。因为之前我从没有举办过个展,也没真正出过一本大画册,甚至评委们没有跟我要过任何资料。这个奖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没有惊动画家,当时我接到通知也只是说去开会。后来知道是范迪安馆长领头,带着很多理论家评选的。

  这个奖能够给我,我很震动,也很感动。可以这样说,我甚至震动得几年都翻不过身来,我感觉肩上的担子不是变轻了,反而加重了。让我感动主要是觉得还是有人理解和肯定我的努力,我的心血和坚持没有白费。

这个奖颁给我,我认为不仅仅是对我处理中国人物画造型问题的肯定,我觉得还应该包含很多,比如作品里面的精神含量的问题,对现实理解的问题等。

  在大学学素描时,主要就是学画黑白灰、立体的块面、光线,大部分人学到的都是造型能力。但我理解素描并不是这么简单,我觉得真正的素描学到的应该是把握“关系”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眼睛把握整体的能力,或者叫做把握画面上相互关系的能力。其实,任何领域的诀窍都在“关系”上,点线面、黑白灰、起承开合都是关系的问题。

从西画上我学到了一个词叫“异质同构”,这个词给我的启发很大。所有的物体从物理上来说都是由物质组成的,铁和棉花都是物质。在画面中,不存在铁的比重比棉花大的问题,它更多体现的都是一种物质。这样一下子就从具体的东西中跳出来了,全都是笔墨,全都是自己有个性的、有精神的笔墨,而用不着一定去画衣服是布的,手是肉的,钢笔是铁的。如果画面在这个具体问题上没有突破,笔墨实际上并没有过关。

  |从写实到写意人物画

郭全忠:原来我是很写实的画家,《万语千言》很写实,但是后来我为什么要去转变呢?因为我发现有两个矛盾:一个是无论如何写实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在表达和表现力上都与油画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中国画笔墨和材料的优势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只有写意才能使笔墨和材料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中国人物画画家有一个尴尬,就是到了一定年龄随着体力、眼力的减弱会走下坡路,而不像齐白石、黄宾虹等山水花鸟画家,越老越辣。主要原因是这些画家作品过于写实的结果,当时我想如果侧重写意可能就突破了,写意人物画注重的不是生活中的造型而是心目中的造型。这样,笔墨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了,造型也不受到年龄的束缚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从1987年就开始调整方向,去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是什么,写意是什么。

作品《万语千言》,诞生于文革那个特殊年代过后,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主题性创作。从题材的选择、思想性、典型的形象、典型的环境,都代表着那个时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但我觉得这幅作品呈现的是过多的人为摆布的一个画面,人为性过重使得古典主义的味道太浓,缺乏活生生的现代人的一种亲切感。我意识到更容易让人产生震撼的是找到真实的感觉,一旦抓住最重要的真实以后,你对表面的“真”就可以忽视、放弃了,这是我突破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当年,在困惑于到底该怎么转变的问题的时候,“八五美术思潮”给了我极大的冲击,以至于我六七年都没有话语能力,思想麻木了,说话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怎么画画也不知道了。

1994年一位名叫吴毅的旅美华人画家的出现,让我清醒了过来。吴毅先生非常具有爱国心,他执着地想要为中国画的发展做点什么,前后陆续以个人能力筹资安排了当时国内一些理论家、画家访美,目的是让国内的艺术家亲眼见识外面的世界,了解美国当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现状和信息。我有幸被邀,在美国他的家里住了45天。美国的艺术收藏特别广泛,各大博物馆收罗了世界各国大量经典的艺术品。大都会博物馆我看了七天,也看了哈佛大学博物馆、几个现代艺术馆和华盛顿的几个博物馆,四十多天几乎都泡在博物馆里。那段时间我深刻地思考、体会到了西方文化、艺术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发展的,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们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必须去坚守的,一下子感觉醒悟了、清晰了、成熟了。从以前痛苦的不知所措变得心里踏实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该怎样走也明确了。1994年以后,笔墨图式符号形成后,我就开始转向表现心灵的东西,开始有意识地强调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生活层面的表现了,更多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解读和体悟。

  |画出人生真实的体验

  郭全忠:我作品中的苦味,也曾经有人叫它苦涩感,还有人说是“丑”。其实这是我的人生体验。我早年家境很苦,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复杂了,一生走来吃了很多苦,艺术创作路子又那么苦,每一处都轻松不起来。很多人曾经把这种“丑”视为我作品的弱点,我也没法做太多解释,更不去与人强辩。说句心里话我也不是画丑,也不认为我的画是丑画,我觉得这样才是真实,矫揉造作、过分粉饰的东西才叫丑。

说苦涩我还是理解的,现实的扭曲能通过粉饰后那种漂亮的东西去传达吗?艺术往往需要一些夸张,夸张是艺术语言,为了某种艺术需求的夸张,是不存在美和丑的关系的。如果是为夸张而夸张,为变形而变形,这种夸张是没有精神含量和精神追求的,我认为那就真是丑了。为了某种精神必须要去夸张和变形的话,那是一种胜利,是一种艺术语言,是一种成功。

可以说,这种“苦涩”的画面是我有意而为之的,但这并不反映陕北农民的普遍状态,或者说与陕北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直接联系。陕北农民的苦与乐也是我的苦与乐,因为我出身在农民家庭,我觉得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也是中国人、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从来没有把这狭隘地理解为哪个人的命运。恰当一点说,我觉得反映了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一个心中有创伤,心灵有痛苦、有矛盾、有尴尬的画家,他眼中的陕北农村世界,其意义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思考或启示。

  |这到底是怎样的“味”

著名评论家郎绍君曾评价说:“当今画农民,以郭全忠的作品最有‘味’——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地域与个人特色。”

  郭全忠:我们在看别人画时,经常说这个画有味,那个画没味。至于什么叫“味”,又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同时,每个人的作品的味又不一样,其实一个艺术家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是很不容易的。作为我来说,确实具有像你说过的有独特的“苦味”,这也是我对人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我强调一定把自己的人生体验画进去,画不进去就是失败。

我对这个味是很看重的,我觉得真善美并不应该是艺术去直接表达的,甚至哲理、思想,这都不是艺术的直接表达,实现艺术真正直接的表达还是要靠味。

  我作品中的陕北农民的味,有种朴实,还有一种厚味,这不是耍耍笔墨、耍耍帅和轻薄就能有的,我要把真实的感觉画出来,和我做人追求真的人格是相连的。这种味道是我由人生体验的苦涩和许许多多的生活感悟组成,是我的审美追求。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我相似,他就会产生强烈共鸣,也就会更深地理解、认可我这个味。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