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节后,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的寒光。
在二十四节气中,“寒露”二字最是冰清玉洁。寒露之后,雨季的喧嚣归于宁静,烈日的火热归于萧瑟,露寒而冷,繁华不再。
天文上规定,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
到了寒露,中国各地已全面进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四野萧瑟、时见早霜,即将或已经进入初冬。
寒露三候
寒露一到,标志着气候从凉爽过渡到了寒冷,可以隐约听见冬天的脚步了。古人善于通过一滴露珠的变化感知天地变幻,白露才刚“露凝而白”,寒露就将“凝结为霜”。
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时的露珠寒光四射,不能再赤脚趟水或踩青,也记得护住腹部。大人们会“拐着弯儿”关切孩子道:“寒露的露水落在身上太重了,会肚子疼。”
一候鸿雁来宾
最后一批鸿雁也大举南迁,但因已有先至者为主,所以这时后至者只能为宾。
二候雀人大水为蛤
古人以为,因为天寒,往日纵横叱咤的“雀”,都变成“蛤”躲到水里去了。
三候菊有黄华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记载。这时候,菊花已经普遍开放。
寒露民俗
白居易笔下的秋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凉风习习,露水飘零,残败凄楚,却动人心弦。
柳永词中的金秋:“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风轻月冷,望断云雨。
金秋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杜牧饶有兴致,登高望远,写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上香山,赏红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
喝菊花茶饮菊花酒
每个季节都有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
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此外,由于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每值秋收以后,温州人善于酿制各种美酒,其中到寒露时也少不了酿制几坛菊花酒。此刻将初开的菊花和少许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之中一起用来酿酒,一直到第二年这个时间才开坛饮用。据说这种菊花酒对人的身体大有益处。
在寒露这一天,古人有时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而今天大家则喜欢多饮枸杞菊花茶。古时人们会用寒露后新上的枸杞泡澡,这样做可以使人精神焕发。
老北京,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秋钓边醉江蟹
寒露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在江南地区,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甚至有“秋钓边”的说法。其含义就是,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湘南产桐子、油茶的地区均有禁山习俗,寒露开禁后方准拣山。大人小孩在这天都会上山采摘茶籽。小孩更大的乐趣则是吃“茶耳”“茶泡”。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鱼的习俗。据说在这天用米酒、食盐、糯米饭、辣椒面、花椒粉、姜丝等作料腌制的鱼味道特别好。
寒露前后,虾蟹繁多。老南京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所以,寒露节后,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
寒露养生
寒露时节,随着气候渐趋寒冷,万物开始呈现收纳、闭藏的趋势。而秋天干燥的气候会使人容易皮肤干裂以及毛发脱落,到了寒露,症状会更加明显。《黄帝内经》里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为人体需要顺应自然变化进行养生,注意保养滋阴补五脏。
暮秋时节的饮食調养应以滋阴润燥(肺)為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胎菊等柔順宜食。秋三月,早卧早起。早卧以順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順应阳气的舒达,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寒露过后,要注意足部保暖,适时添衣,早睡早起,适量运动,养阴防燥,适当养胃。秋风起,秋意凉。落叶纷纷下,满地尘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