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
我国历史街区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随着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历史文化古街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特别是拥有很多文化历史建筑的城市,大拆大建不仅不能代表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相反这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无视和粗暴破坏。
在我们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国内不少历史街区由于保护资金缺乏、规划理念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思想认识不足,依然存在“大拆大建”,“有形无魂”等诸多问题和不足。
1、商业开发过度,对历史文化元素冲击巨大
这是许多历史文化街区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的商业开发使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演变为现代商业街、购物步行街,身在其中根本无法感受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风貌、街区景观及雕塑完全沦为文化的空壳。
2、经营分散凌乱,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大多是个体经营店铺,整体缺乏统一运营和管理,导致业态陈旧、经营同质化严重、无特色商品泛滥等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街区商业活力的降低,还严重伤害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对旅游客群的吸引力也日渐丧失。
3、业态功能的单一,弱化了文化和旅游体验
通过我们多年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国内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多以零售和餐饮为主,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民俗演艺类体验性业态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强化。街区文化内涵严重缺失,旅游消费体验无法得到满足。
4、古建保护和文化复原有形而无魂
现有的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暴露出两大极端,一种是对建筑不作任何修缮和维护,或者在无任何监管和统一规划的情况下,任凭私营业主自行根据经营需要对建筑结构和外形进行随意改造。一种是将原有的建筑拆除一空,原址复建。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导致了古建保护的空洞无力,文化复原更是无从谈起。
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各地此类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也因此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
重视历史街区的成片保护
放眼国内,我国于2008年4月由国务院首次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此保护条例的基础上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议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起到了指引和规范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随着整体保护观念的增强而不断发展,更加重视历史街区的成片保护,并由关注古建筑保护到对包括历史遗址、产业、传统文化等全要素的保护。
事实上,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经历了从单体建筑保护发展到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保护的过程。其主导思想一是将历史文物遗产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突出城市风景特色;二是从历史文物的单纯保护向有机更新与利用的大方向转变,使历史文物能走下展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成为文物保护的主流。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国外城市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开发所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基本上可以归结到环境、经济及社会这三个层面。
环境层面:着力于对建筑物的修复,整体物质环境的改善以及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沟通连接等;
经济层面:注重对其经济活力的培育,讲究营造有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营造商业氛围;
社会层面: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借旅游的发展帮助解决街区衰退带来的种种内部问题,达到重建社区的目的。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措施相互作用,很好的发挥了三方效应,加上在此基础上的成功开发和宣传,促进了城市形象更新和知名度提升,从而对整个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