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古盐田位于洋浦半岛西南处,濒临新英湾。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盐田总面积750亩,有7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盐槽,年产盐量500吨。据悉,这个千年古盐田汉朝时期已存在,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场,也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盐田的制盐工序古老、原始、独特,盐巴是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成齿水后,在玄武岩砚式石盐槽上晒成,白如雪、细如棉,咸时适中纯正,具有纯天然、颗粒小、可直接食用等优点。
1200多年前的唐末年间,一群福建莆田的盐工不知什么原因,千辛万苦迁居到当时海南岛西部的古儋耳郡,在洋浦半岛的海边开山辟石,建造家园和盐田。他们的盐田十分独特,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在石头顶部除四周留出凸边外,把中间打磨平滑,做成石槽。平时在这些石槽中注入经海泥过滤后的海水(涨潮时海水就会自动漫入这些盐槽),靠阳光晒出高品质的食用盐。由于这种方式开创了高产量的“日晒制盐”的先河,清朝乾隆皇帝曾御书“正德”赐给这些盐田人,后来人们也称这里为“千年古盐田”。
“千年古盐田”正因为皇帝御书“正德”,盐田在49年建国前,一直保留着正德村这一名字。其实正德原名是谭正德,洋浦盐田开创的先人。在这偏远的小村中,目前古法制盐的历史正在有消逝的迹象……
海南人们以日为火,以石为锅,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制成盐。
玄武岩砚式盐槽,坛子里装的都是卤水。盐槽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大的有一米见方,小的有几十厘米宽。砚台般的盐槽都是不规则的圆形状,盐槽边缘砌槽,每个盐槽边上有几公分高的围边,可以不使海水流出来。
“古”、“神”、“奇”是千年古盐田的三大特点。
由于这三大特点,使千年古盐田闻名遐迩。“古”是因为古法制盐它时间长久,据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且每个盐槽保存非常完好;“神”是洋浦千年古盐田有着东坡盐槽、古盐铺、白玉盘、仙人脚、千年龟石等神话传说;“奇”是一垄一垄的盐田旁边摆放着7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
古法制盐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是盐田村的晒季,盐工凌晨四、五点即要赶到盐田,耙泥翻晒,过滤卤水,再放入火山石石槽中曝晒。
“洋浦古盐田,朝水夕钱”意指下午即可收盐。砚式盐槽晒盐是一种非常原古老的制盐手法,所造之盐称“老盐”。这里的盐制成要经过“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石板晒”——“收盐”等几道工序。
“洋浦盐田“蓄海水”:每月大潮时海水会淹过海边的盐泥,盐泥有汲取海水中盐份的功效。
湮盐田:当海水退潮后,盐工们再将盐泥用耙子耙松经太阳晒上3天蒸发后盐泥就含有很高的盐份了。
用带齿的木耙纵横交错耙地,使泥松软充分暴晒三天。
茅草过滤:之后再将含有盐份的黑海泥放进盐池,盐池底部是由席子铺成的过滤器,在泥上再浇入海水过滤,过滤出来的水从盐池流入另一侧的池里就是卤水了。
所谓盐池也就是在盐田上开挖的一个2米宽、3米长、1米深水池,下面垫着竹片(半年换一次)和茅草(2个月换一次),起到过滤作用。用木板耙将晒好的泥放入盐池,盐泥倒入盐池,然后搅拌人跳进盐池,用脚密密实实地踩踏,再浇满海水,盐池底部铺着竹席或稻草,用来过滤卤水。
盐泥进池后,盐工需要脚踩踏实,再注入海水,过滤一天得到卤水(饱和盐水),此时盐工会折下一种长在盐田边的植物黄鱼茨的茎杆放进卤水池,只有黄鱼茨茎杆漂在水面才是真正的饱和盐水,否则还要太阳反复暴晒才行。
石板晒:把卤水倒进盐槽,暴晒一天后等水分蒸发掉,留下来的就是盐了。
“洋浦特产生态盐”古盐田出产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纯真,不带苦味,是盐焗食品的上乘调料。老盐巴还具有清热退火、清毒散淤的功效。目前盐田年产盐五百吨。盐工家中的盐田是一代代传下来,先人到底做了多少年盐工,要翻看一下当地人的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