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丈夫矢志,为复国兴”的杨靖宇、“忍辱淡生死,负重卫家邦”的赵尚志、“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的张自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众多爱国志士忠贞为国、前赴后继。
增强文化自信,延续文化基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纲要》就明确强调,“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这就需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抱残守缺、复古守旧,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在扬弃中继承、在转化中创新,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守正道、弘扬大道,增强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就需要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办好中国事情,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必须坚守正道、弘扬大道,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奋进新时代,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追梦人”的爱国初心,在创造新时代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同时,续写追梦中国的新篇章。